历史学家唐德刚译注《胡适口述自传》一书中,曾提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设有一个“丁龙讲座”,这也是美国为汉学设立的第一个讲座。唐德刚说,通常美国大学里设立的所谓“讲座”,多为纪念性质,一般由私人捐助巨款,由此生息,然后以每年所产生的利息所得,作为该“讲座”教授的酬金。这样的“讲座”当然不会轻易设立,比如“丁龙讲座”。
哥大设立“丁龙讲座”,是为纪念一位名叫丁龙的中国人。丁龙只是一位在美国“讨生活”的“华工”。但是丁龙打工的地方有点特别,是在卡本迪(1825—1918)将军府上,他受雇于卡本迪家做男佣。丁龙为人勤劳诚实,工作尽心尽责,深得卡本迪将军全家信任。正是鉴于这些因素,当丁龙到了退休年龄要离开卡本迪家时,卡本迪将军额外赠送给他两万美金以答谢他。丁龙一再谢绝,说自己退休生活完全无虞。但卡本迪将军执意要给他,最后实在拗不过,丁龙只能收下。但他随后就将这笔钱全部转赠给了哥大,作为“研究中国文化”的经费。卡本迪将军知道后,深为感动,追加一笔巨款,与丁龙的捐资一起凑成十万美金,为哥大特设了一个“丁龙讲座”,以纪念这位了不起的“华工”。
唐德刚不由感慨道,“丁龙原为一华工,姓丁抑或姓龙,已不可考。……古人说:‘善要人知,便非真善。’丁龙究竟姓啥名谁,我们都不知道,而能有此义行,实在可说是‘真善’;而卡将军不惜巨款以成人之美,也是难能可贵!”接着,唐德刚的话题即由“丁龙讲座”,谈到了其首位教授——哥大的夏德先生。
夏德教授以《中国上古史》《中国与东罗马交通史》等著作,深受当时学术界重视。而说起夏德教授,不能不提及当年他与胡适的一段往事。那时人们看到的是夏德教授风度翩翩出入于哥大的身影,却看不到他内心的纠结,这就是几乎没有学生愿意跟随他学“汉学”。正是在这种困扰下,夏德教授向当时正在哥大求学的中国留学生胡适提议并发出邀请,希望胡适能跟随他学“汉学”。其时胡适所学重心在“政治理论”和哲学方面,但他还是欣然接受了夏德教授的提议和邀请,以“汉学”作为自己的副修课。胡适眼中的夏德教授“是一位很有趣的人物”,他记得,夏德教授讲过他为中国驻纽约总领事当翻译时的一件趣事:当时那位中国总领事即将离职回国,纽约市商会为他设宴饯行,请夏德教授担任那位总领事临别致辞的翻译。让夏德教授始料不及的是,那位即将离任的中国总领事致辞时说的竟是一口福州话,夏德教授一句也没听懂。情急之下,他只能佯装一边洗耳恭听,一边认真记录的样子。待前者致辞结束,夏德教授即起身用英语翻译道:“我(总领事)这次离纽(约)返国,心里充满一喜一悲的矛盾。喜的是即将重返祖国与亲人久别重聚;悲的是与纽约诸新交旧识从此握别……”总之,夏德教授声情并茂的“翻译”一结束,全场即报以热烈掌声。显然,夏德教授能脱此窘境,或即基于他的“汉学”功底。
夏德教授还曾邀请胡适到他公寓,介绍认识他的一些朋友和其他学生,这些都给胡适留下深刻印象。今天看来,哥大“汉学”研究成绩斐然,夏德教授应该与有功焉;这其中当然也包括“丁龙讲座”所起到的推波助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