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9月23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古人如何“观象授时”
马明芳
  ◆ 马明芳

  “天文”与“历法”在中国古代是一回事。夏、商、周三代处于观象授时时期,直到战国初公元前427年发明《殷历》“甲寅元”(四分历),中国才步入历法时代。观象分为观日、月、北斗二十八宿、五星,形成六十甲子纪年、月、日、时的完整系统。北斗、昏旦中星(二十八宿)与季节、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物候一一对应,构成中国特有的阴阳合历系统。

  明代顾炎武《日知录》有言:“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忽’,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古诗词中有关天文星象的诗句比比皆是。在古代,“观星象”是件寻常事,绝非难事。日月星辰、寒来暑往、岁时更迭无不来源于天文历法。

  “天文”与“历法”在中国古代是一回事。夏、商、周三代处于观象授时时期,有“历”无“法”,观天象来确定年、月、日、时。直到战国初公元前427年发明四分历,中国才进入历法时代。

  “观象授时”语出《尚书·尧典》:“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华夏先民观天象的目的是“授时”——宣布国家行政和民间百姓生产劳动所依靠的时令,这与西方天文学有很大不同。古人观天象次序为:太阳、月相、恒星、五星。下面简述古人“观象”的基础方法及“授时”的主要成果。

  一、 太阳是古人观象的第一个目标

  太阳东升西落,一个白天一个夜晚合为一日。纪日方法随着“日”的概念的形成就有了。

  中国最主要纪日方式是干支纪日。据可靠文献记载,自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公元前720年)二月己巳日至今天,干支纪日从未间断。这是人类迄今所知最长的纪日文字记录。文献中关于干支的记载比比皆是,如《左传·宣公二年》“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离骚》“唯庚寅吾以降”,贾谊“庚子日斜兮,鹏集于舍” ……连绵不断的干支纪日是一条串联起历史事件的时间主线。

  干支纪日是将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与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依序两两组合构成六十循环的“六十花甲”,用以纪日。十天干、十二地支如何产生、干支纪日法何时使用的?

  数字十是人类的重要自然常数,人有十指,记数时十进制自然产生。十二是天之大数,取整后一年有十二个朔望月,一年有三百六十日。360是12的整倍数,12又是2、3、4、6的最小公倍数,使得12这个数在天文观测、方位确定等方面应用十分广泛、方便。《左传·哀公七年》载:“周之王也。制礼之物,不过十二,以为天之大数也。”殷墟甲骨已数次发现完整的干支表,证明武丁时代(公元前14世纪)已使用十天干十二地支。干支纪日法出现在甲骨卜辞中,如“己巳卜,庚雨”,“乙卯卜,翌丙羽”。 

  古人立杆测景(影),杆影每个时辰(2小时)移动30°,对应太阳每个时辰在天空中西移30°。所以看见太阳的位置,当可确定时间。一日辰、昏两刻,日影端点连线即是东西方向,与此垂直者即为南北向。最早的方向定义也来源于观察太阳的运行。古人看到太阳,也可以判定方向。

  二、“年”的时间概念

  古人察觉日出的方位随季节而变化。《山海经》记载着九座日月所出之山、七座日月所入之山。

  立杆测景,每天正午日影长度是不同的。日影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日,日影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日,冬夏二至中点则为春分、秋分。每年春夏秋冬循环一次。《尧典》载“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表明夏商时期古人已确定回归年长度为366日,即从冬至到下一个冬至的时间,这就形成了“年”的概念。春秋时期,更加精确测定回归年长度为365又1/4日。

  中国古代纪年的方法经历了几次变更,既与皇权统治相关,又与天文历法相关,有时是多种纪年方法并用的。

  1. 帝王纪年法 

  殷商和西周时期,依商王、周王在位年数来纪年。春秋时期,各诸侯国均用本地诸侯在位年数纪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仍然用在位年数纪年。如《国语·周语》记周幽王事:“幽王三年西周三川皆震。……十一年幽王乃灭,周乃东迁。” 

  2. 年号纪年法

  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正式建立年号,直到清末皇帝溥仪(宣统),皇帝即位一般使用新年号,中间也可以根据需要更换,皇帝与年号联系在一起,这就是年号纪年法。它一直与干支纪年法并行使用。

  从汉武帝起直到清末,中国历史上共使用年号约六百五十个。典籍中有影响的帝王年号的使用是需要弄明白的。比如,“太初改历”(汉武帝)、“贞观之治”(唐太宗)、“开元天宝”(唐玄宗)等。

  3. 岁星纪年法

  春秋时代,不统于王,各国均以本国君王在位年数纪年,交流时诸多不便。统一的纪年方法若来源于天象观测,则可以被各诸侯国所接受。当时历法尚未成形,还依靠观象授时。古天文学家发现木星运行一周天需要十二年,于是定木星为岁星,用以纪年,这就是岁星纪年法。木星的运行将天赤道带均匀分为十二等分,叫十二次。由西向东,分别命名为星纪、玄枵、娵訾、降娄、大梁、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析木。岁星纪年与十二次联系起来。

  岁星纪年法首先出现于《国语》和《左传》。如《周语》“武王伐纣,岁在鹑火”。《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岁在星纪而淫于玄枵”。木星实际运行周期是11.86年,经历几个周期后,“淫于玄枵”或者“超辰”现象使得岁星纪年失灵了,所以岁星纪年法只在春秋时期用过一段时间,十二次的名字保留在古籍与占星术中。

  4. 太岁纪年法

  木星运行周期不是整十二年,但十二次的划分给天文观测带来便利。人们假想一个理想的天体,与岁星运行方向相反,从东到西,速度均匀地十二年一周天,以玄枵次为子、星纪次为丑、析木次为寅……称为十二辰。以太岁每运行一辰为一年,这就是太岁纪年法。它使用于岁星纪年法与干支纪年法之间,昙花一现,时间很短。

  5. 干支纪年法

  干支纪年法的使用大致在战国时期,四分历产生时即使用。《史记·历数甲子篇》记载四分历时,使用了干支纪年法,只是所用名称与“六十花甲”不同。

  干支纪年法在东汉时普行,纪年与纪日一样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组合出的“六十甲子”。“甲午战争”(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戊戌变法”(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等均用干支纪年代表事件发生的年份。

  三、月相的变化与时间长度“月”

  月亮是人类观天象的第二个目标。月相变化是夜空中最美的天象。从新月(朔、初一)、满月(望、十五或十六)的周期变化中,人们发现了时间周期“月”。日苦其短,年嫌其长。某些纪时,月正合用。

  至迟至春秋时期观测出月相从满月(望)到下一个满月平均需要29.53日。12个月约为354日,与回归年365又1/4日相差11日强。每三年差33日多,超过一个月。古人为调配月与回归年的长度,采用了“置闰”的方法,保证月份与季节的相应。这是中国“阴阳合历”的特点,以太阳运行的回归年为基础,加入月相变化的规律。

  纪月法主要有二种:

  1. 数序纪月法 

  从甲骨文、金文中可以看出,最早是以数序从一到十二(闰月时可能用到十三、十四)来纪月份的。西周时期《庚嬴鼎》铭文“隹(唯)廿又二年四月既望己酉……”,《齐生鲁方彝鼎》铭文“隹八年十又二月初吉丁亥……”皆是用数序纪月。

  2. 十二支纪月法

  纪年的十二辰,是将地平圈分为十二等分,用十二支定名。北斗柄指向十二辰中的某个方位就是某月。冬至所在月,斗柄指向正北,为“子”月;斗柄指向寅位时,即为“寅”月等。这就是所谓“斗建”。冬至日所在月定为子月,天象上“北斗柄悬向下”。若观天象时发现子月与上述天象不合,则置一个闰月。春秋时期,天文学家已经掌握了十九年七闰的规律。调配年、月、日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主要任务,也是历史上频繁改历的原因。

  十二支纪月法以天象为依据。在此基础上,星象家将十二支配上十天干,成为干支纪月法。月份也成为从甲子到癸亥,六十个月一循环的纪月方法。

  四、纪时法

  这里的“时”是时辰,比“日”小的时间间隔,不是时令、四时的时。从甲骨文材料看,殷人已将一日分为四个时段:旦(旦、明、大采)、午(日中)、昏(昏、昃日)、夜(夕、小采)。这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已足够应用了。

  纪时方法主要采用十二地支配十二辰。随着十二支的使用,将一日在四个分段基础上细分为十二个时辰是很自然的。十二支配十二辰:夜半者子也,鸡鸣者丑也,平旦者寅也,日出者卯也,食时者辰也,隅中者巳也,日中者午也,日昳者未也,晡时者申也,日入者酉也,黄昏者戌也,人定者亥也。命理学家,将天干配于地支前,形成干支纪时(辰)法。

  其他纪时方式,如《隋书·天文志》中将一夜分为甲乙丙丁戊“五更”,《淮南子·天文训》将白天分为十五个时段。

  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是古人记录时间的一套完整方法。

  五、观恒星

  天空间繁星密布,日夜运转,周而复始。怎样从纷繁中理出一个头绪?最简便的就是识别一些亮星,再划分天区,以利观测。中国古代天文学分天区以三垣二十八宿,形成别具一格的划分法,自成独特的观象系统。

  1. 北极北斗与三垣 

  古人观星,北极与北斗总是联系在一起,以此定方位、定季节时令。北极点是地球自转轴与天幕的交点,是固定不动的几何点,哪颗恒星靠近北极点,就作为北极星。现在的北极星是勾陈一。

  夜空中如何找到北极星?面向北方,平举手臂指向正北,上抬手臂与当地纬度相同的角度(如北京纬度40°,广州纬度23°),手指方向有一颗很亮的星,即为北极星。

  北斗处在北部星空,围绕北极转动,它有两个循环规律。与日、月相同,北斗七星一个时辰西移30°,一昼夜环绕北极一周天。若每天固定时间观星,会发现北斗七星每月西移30°,一年环绕北极一周天。

  《鹖冠子·环流》所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古人很早发现四季交替与北斗七星运行有必然联系。《夏小正》天象记“正月:鞠则见。初昏参中。斗柄县(悬)在下……六月:初昏斗柄正在上……”,用北斗柄方向确定月份。在夏商西周时期,古人制历“置闰”,考察冬至(日影最长日)所在月,北斗柄是否指向下,若不在下,则设置一个“闰月”。

  古人将北部星空细分为紫微、太微、天市三区,星图中三区都有东西两藩的星,围绕成城墙的样子,因而形象地称为三垣。

  2. 二十八宿

  昏、旦是古人观星的常用时刻。昏时,面向南方,靠近头顶上方的星为“中星”,是古人记录星象常用的标志星。《尧典》“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宵中星虚,以殷仲秋;日短星昴,以正仲冬。”给出了当时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时的“中星”分别是星宿、心宿(大火)、虚宿、昴宿四个星座,皆属于二十八宿。春秋时,二十八宿的命名体系已经完备。每一宿是几颗星为主的星群。隋代丹元子所作《步天歌》将周天各星的部位,每个星宿的所占天区及标志性恒星,编成一篇七字长歌,文辞浅近,便于传诵。吟诵步天歌,似在星空中漫步。

  二十八宿在黄道带附近,是天空中的坐标,日月五星穿梭于其间。古人用角度表示二十八宿的距离,并以此来确定太阳、月亮、五星的位置。二十八宿所占星空并不均匀,南方之井宿最广,占三十三度,西方之觜宿致狭,只有二度。

  《汉书·律历志·距度》载有春秋时期的天象数据:

  角十二。亢九。氐十五。房五。心五。尾十八。箕十一。东七十五度。

  斗二十六(又四分之一)。牛八。女十二。虚十。危十七。营室十六。壁九。北九十八度(又四分之一)。

  奎十六。娄十二。胃十四。昴十一。毕十六。觜二。参九。西八十度。

  井三十三。鬼四。柳十五。星七。张十八。翼十八。轸十七。南百十二度。

  古人观星,目的是“授时”。每过一天,二十八宿便向西运行一度。每过一月,二十八宿向西行约三十度。二十八宿运行规律,告诉我们,一日的四个时辰(卯—旦、午—日中、酉—昏、子—夜半)的中星,展开一年即对应《天文图》中的春分点、夏至点、秋分点、冬至点。

  二十八宿将一日十二时辰、一年十二月、二十四节气联系起来。《礼记·月令》详载一年十二月的天象、物候,包含日所在宿、昏旦中星、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

  六、五星

  除了满天恒星外,天穹中肉眼可见的还有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的五颗,水、金、火、木、土。五星都很明亮,易发现。金星、水星、火星的亮度都超过最亮的恒星—天狼星。古人根据它们的特点,命名为辰星、太白、岁星、荧惑、镇星。战国时代五行说得以发展,金木水火土之名才冠于行星之上。

  水星、金星处在太阳与地球之间,称为内行星。水星距离太阳最近,在地球上观测,水星距离太阳最远时(东、西大距)为28°,接近一辰30°,称为辰星。水星因距太阳近,所以不易观测。金星东、西大距为48°,又是天空中除日、月外最亮星体,极易辨认。《诗经》“东有启明,西有长庚”,启明、长庚均是金星。

  火星、木星、土星处在地球公转轨道外,称为外行星。每晚固定时间观五星,会发现五星以二十八宿为背景,穿行于期间。有时顺行(与太阳运行方向一致),有时逆行,有时驻留一段时间不动,其亮度、速度都有变化。这是行星、地球、太阳之间位置关系形成的天象。发现五星不难,掌握他们的运行规律则需要千年的观测积累。

  古人很重视五星会合周期,《汉书·律历志》云:“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并以此作为历元——历法起算点。

  五星运行动态多变,产生许多天文奇观。三星伴月,月亮右下方有一红(火星)一黄(土星)亮星,左侧有一颗红色的恒星(心宿二大火),这四颗明亮天体聚集在西南部天空,美轮美奂。荧惑守心,火星在心宿内发生“留”的现象。荧惑因其行踪不定、荧荧似火,历来与旱灾、兵乱、死丧等相联,荧惑守心更是古代黄帝驾崩、天灾人祸等大不吉预兆。中国古代星占术大多来源于对五星的观测。

  七、观象授时成果

  1.观象授时,至战国时已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这是一套农事历,指导农耕生产。每一节气均与二十八宿、北斗的运行、土圭测影长度、各地物候相关联。

  2.春秋战国时期,测定回归年长度365.25日,朔策29.53日,找到十九年闰七的规律,无需“观象”,凭推算可以制“历”,中国步入历法时代。

  3.古人观天象,仅凭肉眼观测,采用土圭测景等简单方法,却发展出完善的天象记录系统,包含地平方位、干支纪时、二十四节气、三垣二十八宿、星宿坐标等系统方法。观象授时形成中国特有的思维模式,纪时与方位均采用干支,阴阳、五行、八卦有机结合在一起。时间是长短周期的循环,空间为大小区域的全息。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上海新闻
   第A04版:沪港一线牵特别报道
   第A05版:沪港一线牵特别报道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国际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人物/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14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15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16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17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
   第A18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1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A20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A22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A24版:品质生活/星期天夜光杯
古人如何“观象授时”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A21古人如何“观象授时” 2018-09-23 2 2018年09月23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