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1: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9月30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石钟山致敬小人物的家国信仰
杨刚
  ◆杨刚

  因为《激情燃烧的岁月》《幸福像花儿一样》《军歌嘹亮》等名剧本,石钟山这个名字红遍中国的大江南北。作家、编剧、影视制作人集为一身,在石钟山的作品里,军人、军旅是永恒的主题。作为军旅作家,他从未忘记自己的使命,传递正向的价值观。

  一个作家作品所呈现的思想内容和作家内心的向往是分不开的。如果作家心里装着民族和自己的祖国,作品便会和这个国家民族分不开。一个民族离不开英雄,没有英雄主义的民族是悲哀的。“所以我愿意写英雄,只有英雄才能唤醒这个民族的血性,有血性的民族才是有希望。”在国庆前夕,石钟山推出了自己的新作《关东往事》,多少家国爱,英雄情,全付与笔端纸上。

  自家就是《激情燃烧的岁月》的原型

  在16岁那年,石钟山开始了自己的军旅生涯。当时在内蒙古草原从军,零下五十摄氏度运送军用物资的艰苦岁月,雪地上的艰难行驶,与狼群对峙的惊险日子,茫茫草原上等待救援的孤独时刻……这些场景依然在石钟山的记忆中难以遗忘。石钟山早期有两个人生目标,一个是从军,一个是当作家,如今这两个都已经达到。

  军人家庭出身的石钟山在从军的生涯中也有着很多困惑,早期成为一个真正的军人的时候,他严重感觉到从军使他与文化脱节了。那个时候从军是无法接受文化教育的,他就努力给自己订立目标,第一个目标就是考军校。他开始彻夜阅读文学名著,喜欢海明威的作品中所塑造的硬汉形象,喜欢杰克伦敦作品中所彰显对生命的热爱。这些都成为了他创作灵感的源泉。当时的他仅有7元钱津贴,全部买书和电池,都是看到深夜凌晨一点钟还不舍得睡觉,因为军队里面看书的场所不多,石钟山就在洗漱间和床上看。

  一个充满自由、渴望激情的少年,为了挣脱父母的庇护而执拗地走向远离家乡的内蒙古大草原,怀着好男儿志在四方的理想,满怀期待地到来,却发现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但是,这并未阻止石钟山创作的脚步,而是梦想的开始。在艰难困苦的内蒙古草原中,石钟山获得了人生新的感悟:“把自己设在一个孤立无援的境地,心情就不一样了,意志力就更加强了。”《激情燃烧的岁月》也迸发出了原始的光芒,影片中有一对父子石林和石光荣,里面的故事和石钟山的经历很相似,抑或说石钟山是按照自己的经历改编的。石光荣的性格与石钟山的父亲性格很相似,他的母亲是一位医生,热爱文学,但是他的父亲却认为这是无用的,属于“瞎耽误工夫”,这种性格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导致石钟山的父母经常吵架,他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所以,他很讨厌争吵的声音。在走上文学之路后,石钟山重新审视和思考父辈组合式的红色婚姻后,懂得了在那样的年代,情感是让位于革命的。于是石钟山创作了《父亲进城》,让一对革命夫妻走进了观众的心灵。“浮躁的文化,需要一些男人精神”。

  “我希望能让读者在见证老一辈人的风云故事时看到生命的绽放与枯萎,看到时代的局限与荣光”,这种对活生生的人的讲述构成了石钟山小说的主要议题。

  唯有信仰的力量撼动人心

  军校毕业后,27岁的石钟山进入了苦恼期,这是每个作家在创作的时候都会遇到的。虽然事后会看得很明白,但身陷其中时却是左冲右突,究竟该往何处去,出路又在哪里?几经周转,他调到了总后驻北京的某院校,然后恋爱、结婚。他所供职的院校和医学有关,他先在机关当宣传干事,后来又到学员队当教导员,负责学员的思想工作,经常组织党员、团员学习,交流思想。

  从机关到基层是石钟山主动要求的,因为这样在学员上课的时候,他就会偷偷溜到不开门的机关去读书写作。但是,这毕竟是偷偷摸摸,创作起来也不能百分之百投入,以至于这段期间,他的作品很平淡,没有任何创新之处。直到1995年,石钟山迎来了创作转机。

  那年,总政系统提出想把他借调出来写人物传记,他爽快地答应了。只要让他有整块的时间写作,让他做什么,他都会愿意。这次借调历时两年,其间他查阅了大量资料,也采访了众多部队的老干部。正是这一段经历,石钟山的命运彻底改变了。他这一时段创作的作品受到了影视媒体的光顾,继《激情燃烧的岁月》和《军歌嘹亮》之后,根据其中篇小说《母亲,活着真好》改编的三十集电视连续剧《母亲》全国各台陆续热播。根据其小说改编的电视剧《玫瑰绽放的年代》《幸福像花儿一样》《遍地英雄》《角儿》《大院子女》等,也陆续播出。这对于中国作家来说,是一个奇迹。

  “归根结底,每个人都在寻找信仰。这种信仰应该是一种家国情怀,生而为人,务必善良,生而为人,务必有爱,生而为人,务必有信仰。”石钟山说,信仰是我们每个人生存的根基,也是法则。有了信仰才会有安全感,有力量。在石钟山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一整代人在荣辱起伏的背景下,所坚持的信仰的力量,而正是这打动了无数读者和观众。

  小人物的“悲”造就了时代的“喜”

  故乡是每位作家必写的作品,人情世故,乡情乡音,熟悉的语言人物,都是你能驾驭的。而对于石钟山来说也不例外,他的每一部作品都和他的故乡有关,这是他最拿手,也是最擅长的,写熟悉的人物、熟悉的生活场景、熟悉的语言状态,最能体现作品的浓浓乡情,包括《激情燃烧的岁月》也发生在东北这片土地。

  从《瑷珲条约》到闯关东,到日本人侵略后建立伪满洲国,可以说上个世纪前半叶,关东大地遭受到了多次涂炭,在这片灾难深重的土地上,我们的人民在想什么、干什么,他们的牺牲,奉献,苟且,在石钟山的心中形成了一幅沧桑画卷。石钟山试图在真实背景中,把小人物的挣扎和牺牲描绘出来,让人们不要忘记那段历史,铭记曾经发生的一切。于是《关东往事》这亦喜亦悲的作品诞生了,“悲”是因为故事中人物爱情未完、父子仇恨或天涯各一方,但同时故事也是喜的,“因为有了这些人物,才有了时代的‘喜’。”

  在石钟山的作品里,人们看到了人的脆弱与勇敢,也看到了人性的荣光与黯淡,这种回归到人的本真的写法正是其作品的成功之处,也是带给人们感动和思考的源泉。现在许多人把情怀当成了一种标签,而石钟山在创作作品时,只是听从自己的内心。其实一部好的作品不分老旧,还是故事的讲法。只要是有人情人性的作品,就会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洗尽铅华才是本真,所有的人内心的喧哗总归要沉静下来,寻找真实的自我。”

  属于石钟山的未来是什么呢?石钟山不假思索地说:写作和健康。“做一个会读书的人”,这是石钟山给广大读者的阅读建议,读那些给人以“哲学感、人文感、生命感”的书。对于现在的石钟山来说,他仍然努力保证每天两个小时的读书时间,因为他觉得书是安慰我们心灵的东西,“一个智者的眼睛永远是有内容的”。未来的石钟山还要写作,而健康的身体是写作创作的重要条件,“路漫漫其修远”。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新视界
   第A07版:新视界
   第A08版:综合新闻
   第A09版:文体汇
   第A10版:动态/文体汇·广告
   第A11版:文体汇/聚焦
   第A12版:动态/文体汇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家装专版
   第A15版:大虹桥专刊
   第A16版:大虹桥
   第A17版:大虹桥
   第A18版:大虹桥
   第A19版:专版
   第A20版:专版
   第A2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A2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A2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A2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A25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
   第A26版:文艺评论/星期天夜光杯
   第A27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A28版:上海闲话/星期天夜光杯
   第A2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A30版:品质生活/星期天夜光杯
   第A31版:星期天夜光杯/亲子
   第A32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石钟山致敬小人物的家国信仰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A21石钟山致敬小人物的家国信仰 2018-09-30 2 2018年09月30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