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家桥南路的德仁里一共有7条横弄堂,每个横弄堂有5个门牌号,德仁里共有35个门牌号。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市政改造拆掉了1到9号,所以现在是10到35号,据说1到9号两排石库门,是日本人造的,大门很小。我家大约是1950年左右搬来的,当时同住的有我的爹娘和两个哥哥。整幢房子是用条子顶下来的。
我们石库门有小卫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装了煤气。住在德仁里的大多数是职员,条件还可以,每家人家都住一幢房子。据说德仁里的房子,是由一个开建筑营造厂的姓李的老板建造的。他有两个儿子当时也住在这里,每人一幢。
当年的政府,曾叫李老板去造提篮桥监狱,他家里反对说,造监狱是作孽,会有报应的。后来他的大儿子竟然莫名其妙死了。德仁里原来有一口水井,后来堵死了。解放前,我们德仁里18、19号还办过小学;解放后,29号开过居民食堂和作为冬防委员会的办公场所。德仁里的石库门一般面积不大,通客堂21平方米,二楼通楼也是21平方米,亭子间6.8平方米,再加上晒台、卫生间和灶披间。
德仁里的居民一般不打听东家长西家短的底细,可能跟他们的职业和文化素养有关。弄堂口没有烟杂店。买东西要走一段路,到四川路上去买;买菜到虬江路菜场。以前家里有客人来,都到德仁里旁边的三八饭店吃饭,价廉物美。现在三八饭店没有了。我们弄堂里不少人家,当时就有无线电收音机,个别人家还有电话、沙发。“文革”期间乱套了,到我们弄堂里来抢房子的人,抢得很凶。现在许多房子都不是一家独住了。比方讲22号原本只住一家,现在住了三家——客堂间一家、通前楼一家、亭子间一家,十五六个人住在一幢房子里,螺蛳壳里做道场。由于公用面积不够用,搬来的人家没地方烧饭,一般由房管所来测量和划定地方,有时难免会吵架。
弄堂里小商小贩不多,可能是靠近四川北路,买东西较方便。天热的时候,弄堂里的人到四川路、虬江路一带去乘风凉,晚上虬江路竹榻躺椅一排一排的,都是附近的居民。
小时候我们那一代人玩的游戏,主要是打弹子、斗虫、刮刮片和飞香烟牌子。以前一包香烟里有一张香烟牌子,小囡要白相,没有这么多香烟牌子,做生意的人门槛很精,印一大张一大张地卖,我们买回来,就用剪刀一片一片地剪开来。现在条件好了,我女儿买了四房两厅两卫,叫我们老夫妻搬过去住,我们去住后,觉得不习惯。为啥呢?邻居都像陌生人一样,见面也不打招呼。天天待在新房子里很冷清、寂寞,所以又搬回德仁里住。尽管房子老,但是生活了几十年,熟门熟路熟人,很亲切,很有感情。
(葛建平、刘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