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先生曾是上海美术出版社连创室一位擅长于画古典题材的高手,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林则徐》《苟观察》《候补县官》《宝玉瞒赃》《黛玉焚稿》《杨乃武与小白菜》等连环画,以其用笔粗细简练,造型夸张传神的绘画风格,将人物描绘得栩栩如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江先生长我20岁,曾有幸与他共事20年。在我的印象中,他对我们这些刚进社的青年作者总是面带微笑,讲着略带苏州口音的沪语,对于年轻人提出的问题,循循善诱,有问必答。他说话风趣幽默,待人热情和善,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师长。
记得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有次连创室安排大家业务学习,我出于好奇,走到二楼的古典组去串门子,看到房间里围着一大群人正在观赏江先生现场作画,只见他手握大提笔,挥笔飞舞,墨分五色,苍劲有力,在一张六尺宣纸上画上了一块大石,上面挺立着一棵大松树,然后笑嘻嘻地对一旁另一位前辈刘锡永先生摆摆手:“刘兄请!”只见刘先生接着在宣纸上补画远山和瀑布,真是笔情墨舞,一气呵成,二位前辈先后不到一个小时的工夫,那气势雄壮的山水画便跃然纸上,我看得全神贯注,惊叹江先生画如此大幅的劲松,怎么连构图、草稿、比划都不用,真神了!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见到二位前辈示范表演,珠联璧合,将这幅山水画合作得这样完美,令我大开眼界,更是钦佩不已。
接着听江先生风趣地说:“我俩合画《劲松图》,有山有水有江流,建议取个笔名叫江刘合作,侬看好口伐?”只见刘先生操着一口纯正的京腔头一摇地回答说:“不!还是刘江顺口,”二位前辈开玩笑地一来一往,互不相让,令十几位围观的同事趁机起哄,最后在大家的提议下,才确定谁先动笔谁的姓在先落款,才结束这次合作山水画的署名先后的“纷争”,至今令我难忘。
江先生退休后,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被时任上海市市长的汪道涵同志聘任为上海文史研究馆馆员。他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继续拿起画笔,创作出一幅幅表现现实主义题材的中国画。文史馆经常组织馆老到全国各地采风,为此江先生用笔墨丹青歌颂“山乡巨变”,“果农丰收”,“年年有余”等欢乐的中国画作品,同样主题鲜明,构图精巧,色彩明快,令人回味无穷。而江先生在中国古典人物画上更是独具匠心,他创作的《黛玉葬花》构图别致,秋叶树木占据了画面的一半来烘托凄凉的气氛,将黛玉那哀婉忧伤刻画得惟妙惟肖,这更得益于他曾创作连环画《红楼梦》,对黛玉的形象把握恰如其分,令人过目不忘。同样江先生采用工笔重彩方法表现月夜下才子佳人相会的中国画,运用冷暖色彩的对比,突出大花园中小窗前的人物,情感细节处理得当,令人醒目。
我特别喜欢江先生用大写意简笔画仕女图,例如《春》。可惜到现在发现江先生存世的中国画作品稀少,甚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