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眼前的这本《亲爱的书橱》,我迟疑过,辛劳过,后来就全情投入了,甚至带着书稿飘洋过海,为了赶稿还病倒过一次。不过这些如今都已经尘埃落定。此刻我最想为《亲爱的书橱》写一篇优美的读书谈——这本书的所有表达,只为让更多的孩子以及陪伴孩子阅读的父母和老师在阅读中得到乐趣和力量,在生活中看到鲜花和阳光。
想说阅读的必要,未及落笔,脑海里蹦出“方舟”二字,不由记起以前曾写过一篇《人生的方舟》,那文章谈不上精美,却舒展得体,透露出个人气息,我想在小读者眼里,能从中找到作者身影的文章是亲切的,可靠的。我找出这篇文章来重读,发现它居然与《亲爱的书橱》是绝配。
事情变得很蹊跷:居然是先完成一个序,过了若干年,这序几乎忘却了,冥冥之中又为它配备了一本书,这看来是何等本末倒置,其实并不尽然:儿童阅读是一件值得不停推广的事,我乐于把本该创作长篇小说的时间腾出来,劳心费神地编写《亲爱的书橱》。
“方舟”这个词汇出自于圣经故事,仿佛与读书的话题相隔甚远,但两者能紧紧地攀结于一处。《圣经》里提及的诺亚方舟,说的是上帝见到人世间的邪恶,决计毁掉一切,他让忠贞的诺亚造方舟,为的是赦免他及他的全家。诺亚精心打造方舟,周围的人都笑话他,说他妄图在陆地上行舟。不久天降汹涌、暴烈的洪水,倾盆大雨连下40个昼夜,把整个世界都深深淹没,所有方舟外的人都死去,只有方舟上的人才等到了陆地重新露出的一天。他们走下方舟,在阳光拂面的地方开创新的一切。
我在序中提及方舟,又把阅读比拟为“人生的方舟”,并没有想掺进那种生死攸关的意味,而是意谓另一种人生途中的狭路逢生:即不论人生出现多少危难痛苦,甚至险象环生,一旦具备了从阅读中汲取到的精神养料,便使人站高一步,从容对待,不被生活的河流所淹没,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不死”。
阅读很珍贵的一点就是提供一个宽泛的视野,使人看到世界的浩瀚,人世的博大,人性的复杂、优美,生命的价值,它让人胸中装有了一种宽大的情怀,有了超越自身的见识。这种胸臆,使人不论处于何时何地,都可能获得精神上的慰藉,不沦落,不屈服,与不理想的一切保持距离,格格不入,永不妥协。
阅读格外可贵的还有它能催人思考……探究人与人生,自我与他人,宇宙与自然,尤其是读大师们的著作,犹如一次次地与伟大的人物作精神上的会晤。读者会欣喜地发现,思考是一桩多么不凡而又有意义的事,清醒于世,富有思想的光芒,这样的人生,何等优美、风光……
买书、藏书是我的天性,也是我的幸运,《亲爱的书橱》的书目是从我很多的书橱里精选出来的,选我认为对阅读者有价值的书,而且易于流传的。文学类居多,哪怕是给儿童读的哲学书,里面也穿插很多小故事,因为科技的书不断地被更新,被覆盖,而文学书籍不过时,有永恒的光芒,更因为对当今孩子而言,建立与书的感情以及阅读的兴趣和信心是第一位的,从文学阅读开始出发是最适合孩子进行长期阅读。
我两年前主编《中国新文学大系》中的“儿童文学卷”,曾集中选了中国儿童文学20年的主要成果。而《亲爱的书橱》的文本以世界儿童文学为主,我选的书也是我最乐于推荐给“自己的孩子看的”。
我还需要特别鸣谢一个人:我的女儿戴萦袅,如今她已经长大了,文理兼长,出版了自己的长篇小说《被磕疼的心》和一些作品集,同时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数学硕士。《亲爱的书橱》里的不少书都是她当年所痴迷过的书——也是从她的漫长而成功的阅读之旅中,我对儿童阅读的特殊性有了深切了解。
《亲爱的书橱》自序(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