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空话套话
丁光宏介绍说,打个比方,几名考生可能同时被问及“城市养老”,同样的问题,无标准答案,因人而异。考生成败如何不是看他们的口才,也不是看他们回答得是否正确,主要看他们在交谈中体现的综合素质,包括语言表达、思维方式和综合分析能力等,还有一个很重要,那就是诚信。
教授们承认,部分学生考试前参加了培训,于是,有的考生考时对答如流,出来的时候信心十足;有的考生面试中结结巴巴,出来后紧张不安。面试教授表示,结果可能完全相反,在复旦面试中,侃侃而谈者未必胜过木讷之人。有的学生,说得口若悬河,可细听下去,完全是套话、官话,教授一问,便知并非学生自己的思想,这样的考生未必过关;而有的学生,回答时虽紧张万分,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样的学生反而会被专家相中。
真诚打动考官
以前的复旦面试中有个实例。一名历史系教授问多个理科生:“你们是否喜欢文学、历史?”那些学生答:“我们知道复旦是通识教育,虽然是理科生,但一直关注文史方面的知识。”几个学生自以为回答得体,可当历史系教授追问下去,自称喜欢文史的学生们却连基本常识也不懂,没能过关。
另一个理科生的自荐材料引起了历史系教授的注意,那名学生写道:“自己是理科生,没有必要学文科。”教授就问他:“为什么觉得理科生可以不学文科?”考生直言:“浪费时间,对文史学科也没什么兴趣?”教授追问:“为什么没兴趣?”考生答:“历史、哲学都是些死记硬背的东西,有用吗?”考生的回答并不“完美”,却打动了考官。历史系教授说:“因为这个同学很真诚,在面试中,诚信重于完美答案。”
综合素质提升
医科教授昨天介绍,经过多年的面试,上海学生的综合素质较往年有了明显的提升,她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复旦附中的女生,坚持自己要学哲学,讲述自己对哲学的思考,这种思考没有套话,不可能是培训而来的。”医科教授认为,复旦坚持多年的面试原则,已经影响到了本市高中的基础教育。
理科教授则看到一个喜人的变化:今年,学生撰写的自荐材料中,恭维的客套话已大大减少,相反,同学们写得更多的是自己的兴趣、个性。学生填报专业时,以前金融、经济类占六七成,今年则明显下降,填报历史、哲学的考生明显增多。理科教授说:“这说明面试越来越接近其本来面目,家长干预得少了,学生更多地能够体现真实的自己。”
本报记者 张炯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