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表演者和听众都是极重度听力残疾人,他们能像普通人一样参加音乐会的秘密武器,就藏在他们的耳朵里——人工耳蜗。
极重度,意味着这些残疾人的听力仅为普通人的5%,只能听到90分贝以上的声音。打个比方,普通人在马路上听见轿车喇叭声会吓一跳,而一辆重型卡车紧贴耳边揿喇叭的刺耳噪声对他们来说却是刚刚好。过去很多年,这样的残疾程度几乎造成他们终身失聪,而听力缺失又会造成难以说话。人们常说的“十聋九哑”正是这原因。
但现在,“十聋九哑”的老话可以改为“十聋九不哑”了。昨晚第一次走进音乐厅观赏演出的大健和小健兄弟俩。哥哥大健今年18岁,因为当年新生儿筛查水平有限,他到4岁后才被发现极重度听力残疾,虽然后来戴了助听器,但已错过聋儿康复黄金期,因此,昨晚的音乐很难听全。弟弟小健3岁半,一出生就查出同为极重度听力残疾,1岁后植入人工耳蜗并进行康复矫治至今,不仅听力恢复到50分贝,可以正常交谈,还喜欢上了康复机构的吉他欣赏课,昨晚的演出也是听得津津有味。
在台上演出的10位上海市聋儿康复中心小学员,同样是佩戴人工耳蜗的极重度听力残疾人。他们从3岁来到康复中心,经过一年多康复训练,不仅所有人都能听见声音和开口说话,一些小朋友还学会了唱歌。接下来,他们还会根据兴趣学习乐器,向已经考出钢琴五级的师兄师姐们看齐。吹拉弹唱,曾经是聋人难以企及的珠峰,如今,他们跨越了大自然的这座天然屏障,用科学和努力,向着更精彩的人生,出发!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