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张冠李戴”是指姓张的帽子戴在了姓李的头上,比喻弄错了对象或弄错了事实。
人们一般都认定冠就是帽,说“免冠相片”或“脱帽照片”指的是一回事儿。但“冠”与“帽”的用法并非全同。“帽”本作“冒”,上为“冃”(mào)而非“曰”(yuē)。“冃”在《说文解字》中指“小儿,蛮夷头衣也”,“头衣”即头部挡风保暖或遮雨防晒之物。后出的“帽”字有“巾”,可见“帽”属布类品。而“冠”(guān)则承载了一定的文化礼仪功能。古时男子成年要举行加冠典礼,此仪式多在祖庙由德高长辈或望重宾朋主持,加冠用的是黑布冠、皮质冠等,为显尊贵材质都比较讲究。后来就产生了用“冠”字的词语,如“冠盖”指官帽和车盖,也代称仕宦;“冠冕”指帝王或官员之帽,又指仕宦或喻首位。“冠”多为贵族所有,如帝王戴“平天冠、九龙冠”,后妃戴“凤冠”,皇子或少年中显赫者戴“紫金冠”。一般平民则与“冠”无缘。
后代“帽”字泛用开来,既可用于帝王的皇帽,也可用于草根的毡帽。套在器物之上的可说“笔帽儿、螺帽儿、笼屉帽儿”,那是加上去且可分开的东西。“冠”字也泛用多多,如“鸡冠、肉冠、羽冠、树冠”,那是联在一起不可分割的物件。
虽“帽”与“冠”混用已多,但现在人们说“帽徽”、“给人戴高帽子”或“被戴上绿帽子”时不会用“冠”,而说“冠冕堂皇”、“张冠李戴”、“怒发冲冠”时也不会换成“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