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咱大汽车圈可真是被IT圈搞得不太平,苹果看似有意无意地在日内瓦发布了CarPlay,随后在前两天又高调递交了一份意在重整汽车维修市场的软件。而就在苹果在国外对汽车展示出兴趣不久,国内也传出小米要出手造车的事儿。虽然传说中那款叫做“绿豆”的车实在没那么容易上市,但假如循着互联网思维这个道儿走,让我们来看看小米造车到底靠谱不靠谱。
首先,用互联网思维造车没问题,但必须达成一些基本的认识,比如只要它还叫车,轮子就得是圆的。然后为了应付各种路况,悬挂的设计就变的要求非常高。互联网思维应该是这样的:
用一套数据分析能力极强的电脑,控制整个轮胎管理系统,精准控制四个轮胎的工作。每次车辆一启动,比如一家四口重量不同,那么各个轮胎接触地面的程度也应该不同;同时,系统配置的传感器连接上导航系统应该对未来的路况有预判,就像上南浦大桥连续左向急弯,如何通过各个轮胎的胎压控制,来实现更强的车辆稳定性,并在对过弯的极限车速通过仪表盘来提示车主……这一切的基础,是车上电脑可通过卫星地图、高敏感度传感器,实时获取海量车内以及路面数据,并据此对车辆的悬挂和轮胎进行高效管理。如果有一个或者几个轮胎出了问题,那么系统自动根据剩余完好轮胎的情况,来重新计算最好的轮胎参与程度。
这就是大数据式的互联网造车思维,不过这个还是简单了一点。互联网思维再要进一步,还得这样:咱们在家里面通过车辆管理软件,设置好目的地,坐进车里,车门关好,安全带系好以后,车辆直接就奔着目的地去了。当然你得控制一下方向盘,这不是说方向盘不能自动控制,是让你有掌控的感觉。于是,脚底下那点事儿就都免了,默认状态下脚底下啥也没有。你可以脱掉鞋子搓搓脚,也可以和着音乐打打拍子。当然,如果你实在愿意开车,一个按钮,油门踏板和刹车踏板才会出来,当然,电动车换档这些事儿,实在没法给你安排了。
另外还有一条,为了方便车主,车主可以输入行程的核心需求关键词,比如最快到达,最省油,最佳操控等等,也可以是复合需求,系统根据需求适配相应的管理逻辑,以实现车主的行车诉求。就好比我们用百度关键词搜索。当然除了这些常规关键词,车主还可以根据场景需求来设置,比如送心爱的女生回家,那当然想要多开一会儿嘛,适配最情意绵绵的省油模式,自然合适,系统还可以为这个模式附加内容,比如驾驶自动化配置全部打开,防止你开小差。
好吧,这才是大数据时代的互联网思维造车嘛。如果只是把一个做得强大一点的安卓啊iOS系统啊什么的引入汽车,说是把汽车变成了一件玩具之类的怪话,那不是互联网思维,那是大忽悠思维。小米先生,如果你也想造车,你的“绿豆”准备玩哪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