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小云(1900年1月7日一1976年4月19日),现代中国京剧代表人物之一,与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并称“四大名旦”,在其近六十年的舞台实践中创造出了“文武并重,歌舞兼长,清新英爽,洒脱大方”的京剧尚派艺术,对后人影响极其深远。
名门后裔的艰辛
尚小云,原名德泉,字绮霞,祖籍河北南宫,汉军旗籍人,为清平南王后裔。
尚小云是平南王尚可喜的后人。尚可喜这个人,一生颇具传奇。在中国历史上,他得以留名的理由有二个:一、随清兵入关,战功显赫,被封“平南王”;二、助康熙皇帝平定“三藩之乱”,死后被加封“平南敬亲王”。
无论尚可喜的功过后人如何评价,就尚氏族门而言,因为有了尚可喜,尚氏才得以门第显赫,血统高贵,后人中才能有很多人为官。尚小云的祖父尚志铨曾任清朝广东清远县县令,为官清廉,没有给后人留下殷实的家财。尚小云的父亲尚元照在一家王府担任图书管理员。
1900年元月7日,尚元照和妻子张文通的第二个儿子诞生在北京北城地安门外,法通寺草厂大坑附近的一座大杂院里,他就是尚小云,当时的名字叫尚德泉。
在他之前还有一个姐姐,一个哥哥,之后,又有了三个弟弟。因为庚子战乱,尚家由小康沦为赤贫。后因家中频遭变故。大姐和四弟先后染病夭亡;大哥又莫名离家出走,再无音讯。
大哥走,大姐死,尚小云一下子就成了家中长子。经人介绍,母亲把十岁左右的他送到那王府去当书童。尚小云眉清目秀,做事伶俐,颇得那王府上下的欢心。那王见状,便想把他送到戏班。尚老太太一琢磨:当王府书童将来未必有出头之日。如在戏班唱红,母子俩可就有了出头之日啦。不过,她有个要求,就是小云身体孱弱,最好叫他学武生,也锻炼一下身体。后来尚小云在四大名旦中,武工最扎实,能打能翻,火炽勇猛,独坐了头把交椅。晚年,除了尚小云,其他三个名旦身体都发了福。尚小云成名后,他和母亲把那王和福晋的寿诞记得死死的。特别是老太太总是在他们生日的前一个月,就撺掇儿子去那王府唱一个晚上的堂会戏。尚小云凡新排尚未公演的戏,又都总是在那王府先露。特别是那王六十寿辰,在鼓楼宝钞胡同王府举办的那次堂会戏,大轴就是尚小云新排的《玉堂春》。它至今都被梨园行和老辈子戏迷津津乐道,并被专业研究者列入20世纪有名的精彩堂会戏。这样的演出,尚小云分文不收。说:这是孝敬。
尚小云初学老生,又学小花脸,再改学武生,最终选择了旦角。尚小云的旦角师傅是唐竹亭,脾气极为暴躁,所以有“唐扒皮”的绰号。尚小云虽然天资聪慧,但也没少挨打。
唐竹亭最常用的“刑具”是戒方(木质的,长尺余,宽寸把,两三分厚)。有一天,尚小云正跟唐竹亭学习一出新剧目。因学唱声调不准,唐竹亭恼怒之下,用戒方扎伤了尚小云的腹部。由于送医及时,尚小云的命总算保住了。肚子上的伤口,也随着时间的推移日渐好转,但这次伤害给他留下了打嗝的后遗症,终身未愈。
仗义疏财的“尚五块”
在梨园界,尚小云的“义”是人所共知的。这也是他在年仅20多岁的时候,就被推举与名震四海的梅兰芳共同主持梨园公会,以及日后最终当选梨园公会会长的原因之一。自从参与梨园公会的工作后,每逢年节,尚小云都要出面组织戏界义演,为穷苦同行准备过年过节的生活费用。
上世纪30年代,麒麟童周信芳从上海北上北平,有意在京城开创演艺新路。但是那时,京剧有京派、海派之分,彼此有门户之见。周信芳只是沪上名角儿,并不得京城戏迷青睐,初来乍到,很受冷落。惟有尚小云每天晚上都去戏院听周信芳的戏,为他捧场。每次去戏院,他都要求司机一路按汽车喇叭,好引起路人的注意。人们总是对他的举动指指点点:“瞧啊,尚先生又去听戏了。”“听谁的戏?”“麒麟童的。”几次下来,麒麟童就这样引起了戏迷们的注意。
与尚小云长期合作的武花脸范宝亭身后无儿无女,只有孤苦无依的老妻王氏。当尚小云得知范家拿不出买棺材的钱时,对王氏说:“范大嫂,您别着急,范先生的后事,我全包了。”几天后,报纸上刊出这样一条小消息:“老伶工范宝亭……善后诸事由尚小云补助料理一切。”
尚小云仗义疏财,不管是梨园中人、亲朋好友,还是不认识的上门求告者,只要有人求助他,他总是不问情由,爽快地掏出五块大洋,塞在来人的手里。“五块大洋”是个什么概念呢?那时,每月一袋洋面两块大洋,35块大洋可以买一两金子。渐渐地,尚小云便有了“尚五块”、“尚大侠”的美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