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5: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6月29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电影节抢票
潘修范
  潘修范

  看到第十九届上海国际电影节在网上和现场火热售票的消息,想起自己当年也有过“抢票”的经历。

  1993年10月,上海举办第一届国际电影节。因为首届,格外引人注目。电影节评委会主席是谢晋,评委有徐克、大岛渚、奥立弗·斯通等。因为首届,也只有八家电影院放映100余部影片。对比现在电影节有16个区县45家影院放映600多部影片,真是今非昔比。当年还因为国外影片引进奇少,更令影迷久久期待。我那时仔细研究了排片表,挑选一直想观看而难以看到的名导作品,再尽可能地错开工作时间。当然,实在难以割舍的好片子,也毫不犹豫地动用起轻易不花的“调休假”了。

  记得售个人票的时间是10月3日。那天,我一早骑车从田林新村赶到上海影城。天还没亮的影城门口,我竟然“抢得”第一个。喘息方定,陆陆续续,人越来越多,买票队伍越排越长,从番禺路尚未开门的影城售票处,蜿蜒曲折一直拐到新华路上。那时候不仅没有网络售票,而且还规定除中心会场上海影城还能购买另外七家影院的电影票外,其他影院只能发售各自放映的票子。如此一来,上海影城自然影迷云集,加上外国电影少,排队的更焦急,纷纷打探什么片子好看,什么票子紧俏。当然,我是笃定的,心仪的片子、理想的场次随我挑。那感觉真是爽!

  当年,我是美国大导演奥立弗·斯通的拥趸,一直盼望看他的《生逢七月四日》、《萨尔瓦多》、《热线电话》、《天与地》、《野战排》、《刺杀肯尼迪》等名片。而那时,DVD、下载高清都没有的事,就连模糊不清的VCD也还没见过,普通影迷享受电影的渠道基本就靠影院。那一次,我“恶狠狠”地将奥立弗·斯通在电影节放映的电影“一网打尽”。特别对《刺杀肯尼迪》,我更是牢牢盯住了“准星”,开窗售票的第一时间便拿下,而且抢得好座位。刚才翻看票根,让我想起10月9日,当影城第二放映厅的《热线电话》放映结束,观众意外地发现奥立弗·斯通走上台来,在银幕前向观众致意。他介绍了《热线电话》拍片情况后,还颇为得意地为《刺杀肯尼迪》做起了广告:“这部片子的电影票我都没有搞到,看来我和我的助手要去买黑市票(他肯定不知道本地黄牛一词,否则也会引用了),黑市票价听说要60元一张。”顺便说一下,当年电影节的票价定为10元一张,《刺杀肯尼迪》因为片长几近上下集,卖20元。

  时光已过去23年,作为影迷,这些美好的回忆于我依然如醇酒般历久弥香,构成了人生一段美好的篇章。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新民眼
   第A04版:焦点
   第A05版:评论/随笔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新民资讯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互动
   第A15版:财经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国际新闻
   第A19版:国际新闻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22版:2016法国欧锦赛
   第A23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4版:夜光杯
   第A25版:夜光杯
   第A26版:阅读/连载
   第B01版:新民健康
   第B02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B03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B04版:汽车周刊
   第B05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6版:广告
   第B07版:新民教育
   第B08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9版:新民教育/校园通讯
   第B10版:专版/新民教育
弄 臣
话说“小包装药品”
半 夏
电影节抢票
木槿花开
神游尼罗河
扫一扫,关注“夜光杯”
古老和新生
美国版夜光杯A25电影节抢票 2016-06-29 2 2016年06月2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