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播出的日剧《宽松世代又如何》里,导演将镜头聚焦在逐渐成为社会中流砥柱的青年一代,用平淡的故事反映现实的社会。2002年,日本进行教育改革,推行“宽松”政策,5日制教学,成绩不排名次,内容是之前大纲的七成,旨在让学龄孩子们在宽松的环境里成长,一改填鸭式教学,关注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然而,尽管改革初衷是好的,但是却产生了学生普遍学习能力弱于他们的前辈、学习态度不端正等问题。这一时期的孩子被称为“宽松世代”,生于1987年的第一代如今已将近30岁,相比他们的前辈或父辈,宽松世代在职场上的表现总是受到负面评价,比如自我意识强烈、经不起批评、爱逃避等。
“听到最年轻的下属说,他想每周只工作40小时,以便去玩潜水和学习一种非印欧语言,你可能想轻蔑地笑出声来。”“我们见过很多脆弱又自负的小家伙,一定要听别人说他们被爱着。”经常听到类似的抱怨?实际上前一句来自1990年《财富》杂志上评论美国X世代的话,后一句则来自1969年对婴儿潮一代的评论。所以,其实标签在每个时代都会产生,年轻人总是被归类、评价,因为一旦从象牙塔中步入社会,职场上的代沟就会显现。
《财富》最近进行的一项调查发现,2015年千禧世代已经成为美国劳动力中最大的群体,达到了5350万人;但这一群体为同一雇主工作的时间短于其他世代,同时在自由职业者中的占比也最高。调查报告同时认为,尽管有不少缺点,但千禧世代也表现出优势,比如掌握技术的能力更强、更乐于创造和颠覆权威、对职业有目的感(由兴趣而生的目标或梦想)。
宽松世代、千禧世代或所谓80后、90后,尽管国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有差异,但在地球村里生于同一时代的人总有一些共性。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所有的世代都将登上或退出舞台。掌握权力统领社会的人,应该了解年轻世代的特点,克服偏见,为他们的优点创造发挥的空间,才能激发社会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