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库门的新生命力
石库门上海近代都市文明的象征之一,也是红色革命的起点,新天地、田子坊、步高里,与“一大会址”、“团中央旧址”等石库门里弄以不同形态成为“石库门”生活和文化的传承地。由戴敦邦、徐亦君、桑麟康、李守白等上海画家参展的“石库门白描风情展”上,已故连环画泰斗贺友直也有部分生前绘制的作品展出。
记者发现,这些石库门作品中,不仅仅有着对于石库门往昔邻里关系、生活细节的回溯,更有着现代的生活气息,石库门是活着的“非遗”。画面上迎面扑来些许老房子的潮湿味,但又带来丝丝悠闲温馨的甜味。孩童在弄堂里嬉戏追逐,主妇在洗晒衣物,灶披间散发出菜肴的清香,三五成群的邻里在弄堂里拉家常,放学回家的学子们嚷嚷着肚子饿,伴随着“嘀铃铃”声的自行车穿梭在弄堂里,以及朗朗的读书声、彭嚓嚓的音响声——嘈杂纷繁但不使人心烦。
工人画家的火热往昔
上海工人文化宫在时代发展中担当了重要角色,大批的工人画家为时代留下作品,组成历史一部分。《同行——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美术作品邀请展》上,当今上海美术界的一些主要画家作品都在这个展览上出现,有一些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获奖作品和参展作品。参展画家包括徐昌酩、朱国荣、邱瑞敏,王劼音、陈琪、郑辛遥、周长江、俞晓夫、张培础、廖炯模、魏景山、夏葆元、方思聪、黄阿忠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经历——都是从上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举办的数十期美术培训班里走出的成员。
当年,应邀来市宫美术培训班执教的不乏应野平、刘旦宅、王个簃、黄幻吾、俞云阶、朱屺瞻、邵克萍、乔木、陈逸飞、王子滏、冯显运等美术界大家,他们放弃休息,不计报酬,尽心尽力培养基层一线的职工画家。在市宫,来自各行各业的美术爱好者得到了大师们耐心细致的辅导,由此开启了他们美术创作的梦想之旅。美术培训班还组织开展了上百次职工美术创作交流活动,吸引了一大批职工美术爱好者的积极参与。
“同行”策展人、同时也是在市宫美术班担任了20年活动组织者武国强介绍,当时市宫美术有不同画种的9个班,每周活动一到两次,除了培训班还有创作组。当年老师们上课不收钱,职工来学习也不交费,直到后来,有了稿费制度,美术班才收过一学期几元钱的费用,而老师的上课费也只有几元钱到20元钱一次。那时的职工要画画,是真心喜欢,毫无功利心。美术大家们和职工美术爱好者经常集聚在文化宫,使这里成为上海美术家们艺术交流和作品展示的主要场所,也是职工美术创作人才培养的摇篮。
本报记者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