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4:要闻
     
本版列表新闻
从“孤掌难鸣”到“一座难求”上海高校思政课改革显成效~~~
     
2018年01月04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孤掌难鸣”到“一座难求”上海高校思政课改革显成效
青春引路人带热“高校第一课”
郜阳
■ 校领导到思政课堂上与师生一起讨论 上海外国语大学 供图
■ 社会热点面对面启发学生思考问题,促进学生关注社会 上海电机学院 供图
■ “高校优秀辅导员巡讲团”引导广大青年学生不忘成长初心,牢记时代使命 上海建桥学院 供图
  见习记者 郜阳

  下课铃响起,几位同学争先恐后冲向讲台,向任课教师王茜抛出问题。这可不是期末考试前的“划重点”,而是一节普普通通的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引起了热烈反响。一年多来,上海高校的思政教师们一改往日“简单灌输”式的沉闷说教,通过精妙的课程设计和热情的言传身教,让思政课“活”了起来。高校里“网红”思政课不断涌现,不少课“一座难求”。学生感叹:厉害了,原来思政课可以这样上!

  “中国课”抢手 

  “马哲课”圈粉

  思政课,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课,是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灵魂课,是当之无愧的“高校第一课”。

  过去,和思政课挂钩的是看似枯燥的理论。如今可不一样了,2017年以来,沪上高校结合自身特色,开设了各具风格的思想政治课,不少“一把手”走上讲台,为学生上大课、讲大势、传大道。

  “要坚持司法公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促进程序公正的实现。”这是华东政法大学的“法治中国”课程,第一讲由校长叶青授课。

  图文并茂的课件、鲜活生动的案例、幽默风趣的语言一下子吸引了到场学生。不少同学意犹未尽,举手提问,整个授课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学生们都觉得受益匪浅。

  “‘法治中国’是一门依托学校法学学科优势,同时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培养学生成为温暖而有正义感的法律人。”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赵庆寺表示。

  除了华政的“法治中国”,复旦大学的“治国理政”、上海交通大学的“读懂中国”、华东理工大学的“绿色中国”、东华大学的“锦绣中国”、上海大学的“大国方略”、上海海事大学的“大国航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交通中国”等都是“中国系列”思政课选修课程大家庭的一份子,这些课程立足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本校的专业学科优势,吸引了大量学生的兴趣。

  2017年9月,一直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探索将雷锋精神与新时期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的上海建桥学院,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又跨出了新的一步:成立了沪上民办高校首家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我们将雷锋精神融入教材中的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人生价值及工匠精神等教学内容,将新时代雷锋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以身边人的先进事迹、以榜样的强大力量、以平凡善者的默默奉献感染学生并激发他们学雷锋的热情。”院党委书记江彦桥介绍说。

  大一学生罗露在上完课后感慨:“我们学习的雷锋精神,是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是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是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这股精神力量跨越了时空,引领着我们新时代青年前行。”

  “独角戏”落幕

  “抬头率”高涨

  2017年起,上海高校以建设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为目标,立足课堂教学主阵地,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内容。思政老师主动走下讲台,走入学生中,改变了原来老师唱“独角戏”的局面,讨论声和笑声多了起来。

  上海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王茜刚走上讲台三四年,却很受同学欢迎。学生会为她的精彩言论起立鼓掌,也会因为有不同意见提出质疑。上课时,看到有学生用手机看《功夫熊猫》,王茜并不点破,反而把它灵活用作“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部分的课堂案例。“功夫是中国的,熊猫也是中国的,可电影却宣扬的是美国的价值观,值得我们深思。”从电影讲到传统文化、时代精神,学生们兴趣提高了,发言积极了,手机也收起来了。王茜还通过易班网、邮件等方式鼓励大家提问“提取公因数”后,在课堂上予以解答。渐渐地,王茜获得了大家的信任。越来越多同学在课间主动找她交流、探讨。

  在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教师赵晓芳接连向同学发问:“中国影视动画所体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什么?”“如何实现中国故事与中国影视动画的完美结合?”学生在不断思考中,把哲学思辨与对专业课内容的深刻反思紧密联系起来,课堂“抬头率”明显提高。

  上海海事大学青年教师谢茜将微弹幕引进课堂,通过在教室多媒体上安装软件设置二维码,学生扫描后可以将个人评论轮流呈现在课堂投影幕布上。师生之间增加了实时沟通和互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对课堂充满了期待。

  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两位教师邵长鹏、赵冰更是通过在课后召开座谈会的形式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几位藏族大学生告诉邵长鹏自己感觉上课“很煎熬、变得不自信、不爱学习”,邵长鹏听后非但没有责怪,反而耐心帮他们分析原因,找出对策并给出自己的建议,“我们要让每个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帮助他们安心读书、顺心成长。”邵长鹏说。

  “贴心话”说理

  “青春梦”放歌

  近两年来,市教卫党委、市教委提出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化,后者将高校所有课程划分为思想政治教育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显性课程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隐性课程包含综合素养课程和专业教育课程,将思政课改革与全员育人相结合。

  课程思政的创新,需要教师在教学改革中探索师生互动新模式。在帮助学生解决专业问题的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全过程,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上海外国语大学法学院青年骨干教师华瑀欣在本科生三年级“环境与资源保护法”课程上,向学生讲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关于“建设生态文明”的丰富内涵。辅以课后作业,同学们逐渐理解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内涵,深刻领悟到中国共产党不仅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也能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奋斗。

  去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校长林忠钦院士来到青年马克思主义学校第19期预备党员培训班,为500余位交大青年学子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课。“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林忠钦用生动详实的史料和案例,向大家讲述了怎样理解新时代、如何走强国之路以及青年一代的使命三个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发展的重大问题。交大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2015级本科生张嘉旎说:“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强起来’,这就要求我们青年人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抱负,去助力祖国的复兴和强盛。在未来,我会努力提高自己,将视野放宽,不局限于自己的学科,以高度的责任感成为一个树型人才。”

  思政的“随风潜入夜”还有其他点滴展现,在十九大召开的当天,上海外国语大学网络电视平台“上外直播”频道全程转播十九大开幕式,在教学楼里、办公区域、寝室楼边,都能看到正在通过电脑、手机收看收听开幕式的教职员工和学子。上海海事大学教学实习船“育明轮”上,116名学生在蓝色国土上集体收看十九大直播,并开展热烈讨论。40位优秀辅导员走进61所高校,用“贴心话”讲述身边事身边理,激发学子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

  “成就感”走高

  “收获感”蹿升

  《周易》、杨绛的《我们仨》、特里伊格尔顿的《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琼·罗宾逊的《经济哲学》……各时代各领域的经典作品,时常天马行空般出现在复旦的思政课堂上,教师娓娓道来,学生津津有味听完三节课,几乎没有人提前离去。“最初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来上课,但没想到思政教师带我们进入了一个要去用心体味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了更加真实、有血有肉的马克思主义。”有同学如此评价。

  如今的思想政治课一堂课下来,不少大学生感慨“没想到课堂如此有趣”,不少授课老师感言“没想到学生带给自己这么强的成就感”。听完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石磊用经济学智慧解读的中国现代发展史,2016级本科生张瑞祥收获满满:“本来我担心缺乏经济学相关专业基础知识,没想到听下来毫不费力,而且受益良多,让我对中华民族的不断前进满怀信心。”

  上海海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陈艳红说:“课堂最大的变化就是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比以前大了不少,学生不再在思政课上看专业课书籍了,而能积极与教师互动,主动探索做人做事的思想政治素质。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概念厘清并在教学中综合实施,使自己经历了挑战,但挑战过后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收获:教学理念更清晰、教学能力有提高、教学研究更深入、教学效果更突出。”该院另一名教师表示,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有显著提高,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前排坐满人和抬头率提高。师生之间有了一种教学相长、交流互动的良好氛围。

  “在《中国近代史》课堂上,紧跟老师的步伐,走进百年沧桑与辉煌,是一件很享受的事情。”“本来以为思修课会是枯燥乏味的说教,但意外的是,老师用了很多生动的故事和事例和我们进行互动,让我们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如何解决眼前的困难、提高自身素质,让我们发现了思修课也有乐趣。”“在课堂上,我们从祖国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紧紧相连,感受到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一句句的“收获感”,思政课的创新带来了良性循环,“盛装”开课的高校思政课,让无数年轻的心为之惊艳,也让“园丁们”的动力更加饱满。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财经新闻
   第A09版:社会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市场之窗/资讯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阅读/连载
   第A21版:新民环球
   第A22版:论坛/新民环球
   第A23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24版:博览/新民环球
   第A25版:新民教育
   第A26版:阳光体育/新民教育
   第A27版:阳光体育/新民教育
   第A28版:健康E题/新民教育
青春引路人带热“高校第一课”
美国版要闻A04青春引路人带热“高校第一课” 2018-01-04 2 2018年01月0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