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谁?
现在最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的,恐怕不是你的亲朋好友,甚至不是你自己,而是,你的手机!因为手机里的各种应用,精准地描绘出了你的“画像”——
支付宝知道你的收入和支出,微信朋友圈就是你的社交圈,外卖app了解你的口味,视听类应用知道你追的剧、听的歌,“头条”们和某乎上有你关注的各类资讯,导航软件知道你去了哪里、呆了多久。
这些应用不仅“描绘”你,还殷勤地服务于你,给你推荐歌曲、视频、餐馆、新闻等等。到了年终岁末,还会把你的“画像”以“账单”展现出来,数据倒是其次,文案必得字字扎心。这不,昨天的朋友圈,被“温暖、旺、能干、小确幸”等年度关键词刷屏。
支付宝年度账单还引发了网友三大疑问:我哪来这么多钱?钱都去哪了?我都做了些什么?这是不是也能证明,数据,的确比你更了解你自己。
可是,只要一想到手机里有一个“数据化”的我,难免有些坐立不安。昨天下午,有律师在微博爆料,支付宝年度账单的首页,有一行非常小的字“我同意《芝麻服务协议》”,并且已是勾选状态。粗心如我,直接忽略的结果就意味着默认同意和芝麻以及第三方分享我的信用信息。
消息一出,网友们也都坐立不安了,担忧个人信息在没有完全知情的情况下被泄露,并质疑支付宝的诚信。群情激奋下,芝麻信用深夜发微博回应并道歉,承认默认勾选“错了”,已经取消默认,并解释说,这只是为了在用户的年度账单中展示他的信用免押内容。
谁都不愿变成一个“透明人”,“被同意”风波的背后,是用户对保护个人信息的高度重视。诚然,通过每一次浏览、评论、点赞、购买,我们制造了自己的大数据,并且享受到了大数据带来的便利。但同时,我们又期待对自己的个人信息拥有完全的主导权,对个人数据的使用拥有绝对的知情权。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愉快晒”“安心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