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过年,是人们阖家团聚、欢乐祥和的时刻。但是,天有不测风云,过年也会碰到伤心事,特别是亲人的离去,抑或是突发的天灾人祸,那又该怎么办呢?
记忆中有一件事印象深刻。那时我在工厂当工人,那年春节,同班组老刘的妻子突发疾病去世了,留下了丈夫和他们9岁的女儿。老刘的不幸也感染了生产班组的同事。
一天,老刘带来了一包东西,打开一看,是各种做糕团的工具,如做定胜糕的架子,做枣饼时上面刻花的模子,还有一套大红大彩的木盘,专门放做好后准备下锅的糯米圆子……原来,老刘的妻子生前每逢过年都要做许多糕团,除了自家吃,还要送给亲戚、邻居,除夕夜往往要忙个通宵,乐此不疲。
今年的年该怎么过呢?老刘一片茫然,他决定把这些工具都送给同事们,免得见到它们悲从中来。我们的班组长说话声音响,脾气火爆,绰号“大炮”,大家都有点怕他。他要大家把工具收拾起来,放回包里。趁老刘不在的时候,“大炮”和几个人轻声说了几句。
除夕那天,“大炮”带着包,率领三个人去老刘家,大家分工,擀面的擀面,调馅料的调馅料,我当时是组内年纪最小的学徒工,负责把蒸笼洗干净,再把从药房买来的消毒纱布剪下,铺在蒸笼里……一切都弄停当了,老刘送我们出门,他眼里噙着泪,“大炮”从蓝色工作服的口袋里拿出一块巧克力给老刘的女儿,粗喉咙蹦出了一句:“我们走了,你多休息吧!”
有诗曰:“每逢佳节倍思亲”。很显然,如果是亲人逝去,那就会在过年的时候给活着的人带来加倍的伤心。美国匹兹堡有一个机构提出在每年的11月设定一个“儿童悲伤意识日”,让社会各界认知:即将来临的节假日对于有至亲逝去的儿童来说,反而是一个加倍伤心的时刻。
有人对小时候失去父亲或母亲的成年人作过分析,平复儿童期的伤亲之痛、重启人生之旅平均需要6年时间,一般而言,大多数人在丧亲3个月以后情绪会好转,但每逢过年过节,痛苦又会加剧。
对于家庭而言,并不希望逝去的亲人被遗忘,但又不能让悲伤永远笼罩在自己的生活中。我有一位同事几年前痛失爱女,每逢过年她都要给女儿写一封信,放进信封,再用黄丝带扎好,逢除夕下午送到女儿的坟上。
有伤亲之痛的家庭如何过年,没有固定的模式,前文所述帮老刘家做糕团过年,固然是一种人性的关怀;如果有的家庭决定把屋子全部搬空,换一种新的过年方式,又何尝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