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2: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8年07月27日 星期五 放大 缩小 默认   
“茶文章”
刘克定
  刘克定

  广东茶楼很多,很多市民把到茶楼叹茶当作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

  过去有种专门给报纸写专栏的文人,有的写杂谈之类短文,有的写连载小说,他们的作品,大都在叹茶聊天中得到灵感,效率高的,甚至可以同时给几家报纸写专栏、写连载,茶楼成了某些文人一个重要的生活空间,写作空间。交流信息,闹中求静,知人论世。茶使人们发出心灵的颤动,所以一个“叹”字,真是点睛之笔。刘禹锡在湖南常德居住时,收到朋友老郎寄来的新制茶饼,品尝着,写下“生怕芳丛鹰嘴芽,老郎封寄谪仙家。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霏霏满碗花”的诗句,感叹友情的芳香。 

  宋代起,广东就盛行饮茶之风,有钱人出行带着精致茶具和茶团,随处可以煎烹,三五知己,边饮连聊,一聊就是半天一天,用现在的话来说,是信息交流、心灵享受。后来,由于战乱和灾荒,中原人(即现在客家人的先祖)大举南迁,带来了许多的中原文化习俗,其中也包括茶文化。所以千百年来,广东一直保持着饮茶的古风。茶楼、茶居、茶馆很多,早有早茶,午有午茶,叹茶的人络绎不绝。进得茶楼,热气升腾,云蒸霞蔚,香气扑鼻。

  但说到在茶楼写稿,是不容易的。牧惠先生就很赞赏这样的文人,能够闹中求静,心无旁骛,一天写下好几篇东西,寄往报刊,衣食住行的钱就从笔下来。但态度上从不马虎,也不是文字匠,他甚至比专业写作的人更讲究推敲,“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秋。”当然除了求得知音赞赏,也关系生计。所以牧惠先生很佩服这样的写稿人,说他们一字一稿来之不易。

  编辑与作者,在生活态度和取向上,就像喝茶,进茶馆的人,来饮不同的茶,有喜欢铁观音的,也有喜欢龙井的,也有喜欢大红袍的,饮起来心情也不相同。衣食无忧者,茶的味道对他来说,自然和他的日子一样,有滋有味。而生活拮据一点的人,叹茶又是一番情怀,茶到苦处,感叹人生之不易。几杯下肚,甘中带苦,苦中有涩,涩后回甘,其味隽永。犹如夕阳古道,看浮云过眼,往事回首,有甘有苦,几杯过后,荡气回肠。或三五至交,围炉而坐,扺掌而谈,情趣盎然,然而相见时难别亦难,曲尽人散,乍暖还寒,则是另一番喟叹了。有的一家几口围坐而“叹”,也有形影相吊,孤坐独“叹”,各有各的心情,各有各的味道。我常见四代同堂上茶楼叹茶,老人行动不便,子孙们就用轮椅推着去,那种孝悌,那份亲情,人情温暖,人见人叹。

  广东的茶式很多,不光是喝茶,也有点心之类,如春卷、虾饺、糯米糕、糯米鸡、蒸排骨、油条、烧饼、叉烧包……多到几百种,任意挑选。有人一坐就是一个上午,去晚了就得排队等候。

  从叹茶到写稿,我们可以看到人生世象,更值得思索的是写稿人的艰辛与执著,对当今许许多多这样的贾岛,他们的来稿,作为“知音”的编辑,要好好掂量每一个字的分量,不要使他们失望地“归卧故山秋”。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上海新闻
   第A08版:2018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9版:综合新闻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大虹桥专刊
   第A12版:大虹桥
   第A13版:大虹桥
   第A14版:大虹桥
   第A15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6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17版:文体新闻
   第A18版:文娱/文体新闻·广告
   第A19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0版:体育/文体新闻·广告
   第A21版:夜光杯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新民法谭
   第A24版:新民法谭
“茶文章”
打起哟那个花棍来
洞房未入进病房
花间一壶酒
不一样的大妈
天上圣湖落人间
美国版夜光杯A22“茶文章” 2018-07-27 2 2018年07月2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