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8:社会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市民盼望能方便买到报纸杂志的地方多一些
~~~市民盼望能方便买到报纸杂志的地方多一些
~~~市民盼望能方便买到报纸杂志的地方多一些
~~~市民盼望能方便买到报纸杂志的地方多一些
~~~市民盼望能方便买到报纸杂志的地方多一些
~~~市民盼望能方便买到报纸杂志的地方多一些
     
2018年12月05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小报刊门市部 阿拉好想留住你
市民盼望能方便买到报纸杂志的地方多一些
季晟祯
■ 姜俊正在给读者拿新民晚报 本报记者 李铭珅 摄
  上海16个市辖区里有500多个邮政服务营业场所,只有虹口邮政支局一家还保留着报刊门市部。近日,不少读者致电本报,表示了深深的担忧:这如今的“唯一”也面临着“生存危机”!“小小报刊门市部,阿拉好想留住你……”在恋恋不舍中,市民们希望能有越来越多的报刊门市部“重新回来”,因为它们是这座城市不可或缺的文化风景线。

  昨日下午,记者赶到吴淞路529号虹口邮政支局报刊门市部。这个10多平方米的门市部四面墙上、地上被500多种报刊塞得满满。据了解,目前日均营业额约8万多,每天客流量达1000人次,老人占到其中的近70%。  

  “阿拉看着伊从一头浓密头发变成现在光头,真是不容易。”一提起虹口邮政支局售报员姜俊,过往老读者无不竖起大拇指,无论读者有何困难他都能尽力解决。随着时代变迁发展,卖报刊的地方愈发稀少,越来越多的老人慕名而来。“老姜马上要退休了,没人接班啊!万一到时这里也关了,我们怎么办?”老人们嘴里不断叨念着。  

  每天卖近2000份报刊

  昨天下午3时许,雨终于停了。“卖报就是看天吃饭,今天220份新民晚报基本能卖光的。”姜俊笑呵呵说道。为了让读者能一早买到报纸,他每天清晨4时起床,骑着电瓶车赶去沪太路上的供应点取报分报,6时前再赶回门市部开门,风雨无阻,大年初一也不例外。这一做就是30多年。500多种报刊的出版日期、零售价格、代码编号,甚至每个老主顾的看报习惯他都了如指掌。  

  “两天的晚报、一份参考。”一头发花白老人一进门,尚未开口,姜俊就手脚利索抽出报纸递给顾客。顷刻间,一年过八旬老人颤颤巍巍走进门市部。老人从浦东赶来,路上花了两个多小时。他买了整整一大摞报纸,花了138元。“我平日消遣就是集报剪报,现在买报太难了。幸好还有姜师傅在。”在记者观察的30分钟内,共来了33名读者,其中32位是老人,唯一一个中年人还是为了腿脚不便的老母来买报的。这些读者大都是特地从虹口、杨浦、浦东等区赶来。姜俊告诉记者,随着报亭消失,老人们口耳相传,以前他一天能卖1200份报刊,现在要卖到2000份。 

  藏在手机里的牵挂

  用同事的话说,老姜最大的“缺点”就是“太投入”。工作30多年,没完整休过一天假,唯一一次“休息”还是因劳累过度,得肺炎住院半个多月。作为劳模,有机会去外地疗养,总被他推托,说不习惯去外面。后来,还是好友老彭一语道破关键,“老姜怎么会不愿意旅游?只是怕走开了,别人买不到报纸。”在姜俊自制的一份硬纸板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不同报刊杂志订阅读者的地址。这些零售配送安排,若不听他的解释,旁人根本看不懂上面的标注。

  这些年,随着到他这里买报人数的增多,他的担子越来越重。姜俊今年59岁了,他备感力不从心。“一年做的比一年吃力,现在这种有规模能卖报刊的地方太少了。有时真做累了,就想立马甩手不干。”但一想到那些老人从他这里买到报纸,笑逐颜开的表情,他又觉得什么都值得。姜俊获得奖状不计其数,“劳动模范”“先进工作者”等,这一张张荣誉奖状背后,也是为人子为人父者对家人的满腹愧疚。

  女儿结婚,他只请了半天假;父母离世的时候,都是其他兄弟陪在父母病床前。“我快60岁的人了,但一说到这个还是想哭。”姜俊忍不住抹眼泪。如今,外孙女也15个月大了,他手机里存在外孙女各种照片视频。有时候卖报累了,他就掏出手机看看小孩。  

  不让读者吃“闭门羹”

  不让读者吃“闭门羹”是老姜一直以来的座右铭。临近下班,他在已分类整理好的报刊上,贴上写有不同读者名字便签纸,然后依次放入一旁的书格里。老姜说,放置在这些格子里的报刊都是给读者预留的,有些老人一周来一次,甚至一个月来一次;有些特别“冷门”的报刊,即使是只有一两个读者需要,他仍想尽办法去找,找到后就放在这书格里,通知对方来拿。  

  在书格的最上端,其中一个格子里放着一摞《小说月报》杂志,这是一位老读者预留的。这位老人“追随”了老姜三十载。2016年,是老姜最后一次见到他。那天,身患肝癌晚期的老人在儿子的搀扶下,来门市部拿书。走的时候,老人还不忘嘱托,“别忘预留杂志唷,我还会来的。”这两年里,老姜一直在等。

  钱少事多,不少人笑老姜“憨”,做那么多,到底图什么?老姜说,自己人生最好的时光都在这里,这种感情真的很难割舍。有时他看着那些上了年纪拄着拐杖,或坐着轮椅前来买报刊的老人,就格外心疼不舍。“我们这个邮政支局承担着一份社会责任。”对这些老人而言,“我是他们身边最熟悉的陌生人。他们需要我。”

  虹口邮政支局局长彭燕江表示,老姜虽从不诉苦,但他知道老姜身体迟早会发出抗议的。“卖报的工作又苦又累,真是面临青黄不接无奈。”彭燕江说,虹口邮政支局报刊门市部一直是上海邮政形象的窗口,他们也在积极努力,想要把老姜的作风及这个门市部能一直传承延续下去。

  采访中,不少市民期盼,老姜一个人的长跑,能变成一群人的接力,让上海拥有更多“有温度”的文化符号。本报记者 季晟祯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上海新闻
   第A07版:综合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专版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国际新闻
   第A12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3版:目击/新民印象
   第A14版:文体新闻
   第A15版:文体新闻/文娱
   第A1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17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18版:夜光杯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汽车周刊
   第A21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A22版:健康+/新民健康
   第A2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A24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A25版:新民教育/专版
   第A26版:专版/新民教育
   第A27版:专版/新民教育
   第A28版:广告
小小报刊门市部 阿拉好想留住你
七十余万元“棺材本钿”有去无回
女子桥下洗衣跌入水中 老伯纵身跳河将其救起
男孩被自动扶梯“咬”住脚 消防队员紧急施救解困
醉酒男火车站割腕轻生 铁路民警及时救助脱险
广告
美国版社会新闻A08小小报刊门市部 阿拉好想留住你 2018-12-05 2 2018年12月05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