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要“打卡”,做事要“留痕”。时值年末,各种工作APP煞是热闹。原本应该是“指尖上便利工作”,在有些地方、有些单位却变成了“指尖秀”。什么工作都要对接APP,什么工作都要在指定的APP、指定的公众号、指定的微信群里留下痕迹,不停地上传各种数据、小结、图片,甚至还要收集点赞数和留言内容。
APP之类有个好处,上传的所有东西都可以归为所谓“大数据”,有了数据就可以打分,有了分数就可以比出高矮胖瘦。这样,年终考评、奖优罚劣等,也就完全可以用“数字”说话了,一切都似乎有了充分的“依据”,奖你罚你都没什么话好说。
比如,大学里考评大学生的网络文明、课堂文明、宿舍文明等,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拍照和打分,轻按手机,按时按量上传完成各种数据和图片。“民不告官不究”,谁会吃饱了去查图片是真的还是PS的、数字有哪些是经过调整和加工的。
还比如,考评教师发了多少论文、做了多少课题、获得了哪些奖项、课堂反响如何、同事评价怎样,都可以“化作”一个个具体的阿拉伯数字,服也得服,不服也得服。对于大学生和大学教师来说,玩玩APP可能易如反掌,但对于广大企事业单位尤其是街道乡镇社区工作者来说,本来就工作繁琐,现在还要时不时地应付网络台账之类的下情上传,一天到晚眼睛盯着屏幕,手指痛煞、眼睛酸煞,其实正儿八经的事并没有干多少。工作的泛“指尖化”令许多基层工作者叫苦不迭。有统计显示,目前市场上开发的不少工作软件还存在兼容性差、链接困难等问题,往往让使用者吐槽不止。
工作看照片,成果看分数,绩效看排名。工作做没做,先看手机留痕“有没有”,甚至在有些人眼里干得好不如“晒得好”,这是另一种花架子,也是形式主义的新表现。工作是要痕留,但痕留得如何,工作实绩是最好的回答,群众是不是满意是最公正的打分。
在APP上留痕再多,都不及留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印迹。把更多的点赞声和批评声留给公众,肯定比简单地上传台账要真实得多,也更有监督力。技术的现代化并不等同于工作的现代化,工作的成效、群众的满意度,归根结底要靠理念和制度的现代化。同样,工作的现代化也不能只满足于技术的现代化,所谓的“办公现代化”,应该更多地体现于工作思路的积极、开拓和创新,更多地体现在执政为民、勤政为民、服务为民的高度自觉上。正是从这一点来说,行政运行过程中使用信息化技术,也需有相应的规范要求,防止滥用技术手段。相关职能部门有必要给APP也设立一个“负面清单”,就是给日常的行政工作设定必要的“技术”限制,这不是办公信息化和自动化的倒退,而是为了更有效、更真实地发挥现代化技术手段的作用。这不仅是为基层松绑,而且也是为了让基层工作更贴近生产实际和群众需求。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要全面增强执政本领,强调“增强狠抓落实本领,坚持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把雷厉风行和久久为功有机结合起来,勇于攻坚克难,以钉钉子精神做实做细做好各项工作”。
说实话、谋实事、出实招、求实效,并不排斥工作手段的现代化,但更离不开严谨扎实、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开展政务和行政工作哪些确实需要APP,而哪些又是需要以钉钉子精神面对面的、点对点的,从群众中来又到群众中去的,这就必须广泛听取基层的意见,必须听到真实的群众声音。对于那些从内容到形式都雷同的APP,要么“合并同类项”,要么坚决给予撤除。
太多、太繁杂的工作APP,不仅不能提高工作效率,反而会分散基层的精力,干扰大政方针等重要和主要工作的落实。总之,淹没于APP里的工作,再繁花似锦,也只不过是走过场,不会有什么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