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在今天这个时间点面对可见的各种风暴,即便一直以强硬著称的梅也还没有准备好。就外部环境而言,尽管欧盟已经同意英国“脱欧”协议草案,但在英国议会投票的关口,欧盟突然传来了一条意味深长的消息:欧盟法院裁定,英国有权单方面撤销“脱欧”程序。虽然梅对此表示政府不会改变“脱欧”决定,但她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英国人的动摇。国会议员们已经进行了连续3天、每天8小时的激辩。目前来看,“脱欧”协议依旧没能获得大多数议员的支持。而一旦议会投票失败,梅政府将面临灾难性后果。分析认为,梅只剩下24小时来挽救其首相职务。主要反对党工党已经表明,一旦保守党政府在“脱欧”协议草案投票中遭遇惨败,工党就会挑战执政权。而英国保守党45名议员将于本周提交对梅的不信任信函,可能因此触发该党重新选举党领袖。此外,还有消息称,前外交大臣约翰逊等9人已经将目光锁定首相宝座,届时将参加角逐。因此,坚强的梅只能“不争气”地选择推迟议会投票,试图挽回不利形势。
英国“脱欧”这场大戏演到现在,为了“脱欧”而“脱欧”,恐怕是梅女士的真实剧本。毕竟她是喊着“脱欧”上台的,此前几个月不得不顶着巨大压力,一边迎战保守党内部激进“脱欧派”的指责,一边与反对党工党车轮战般激辩,还要同时对欧盟各国刚柔并济,好不容易才与欧盟就“脱欧”协议达成一致。但这样做的代价也是巨大的。为了能与欧盟顺利达成协议,梅不得不在包括北爱尔兰边境地位、直布罗陀管辖等多个棘手问题上做出了多重让步,受到“丧权辱国”的指责,这也导致她在议会投票前就已经把自己逼上了绝境。不少媒体和政客调侃道,12月11日,“脱欧”协议在议会投票的这天,便是梅的“审判日”。
相比之下,面对“脱欧”可能带来的冲击,英国民众要现实和直率得多。他们要的不是“为了‘脱欧’而‘脱欧’”的面子,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自“脱欧”公投以来,焦虑感始终萦绕在英国人心头。在网上,不少人晒出了自己的“脱欧箱”,里面塞满了意大利面、肉罐头、干果、大米、面粉、保存期较长的牛奶和常用药品。数据显示,“脱欧”正让英国经济失去动力,占有重要地位的服务业近来表现不佳,企业和消费者情绪悲观,从欧盟流入的劳动力减少也让英国雇主面临招聘难题。
下一步,梅打算怎么做?英国媒体认为,甚至梅本人也不知道。梅顽强的政治本能使她试图推迟任何新的摊牌,但每一天的不确定性都会在她的党内、下议院和更广泛的范围内带来新的政治压力。英国坊间早已将2016年及2017年“最坚强女性”称号,授予了这位被认为是“撒切尔夫人第二”的铁娘子。但有一点恐怕是共识:这位有着“梅坚强”之称的女首相,将不会在掌声中体面地走下权力舞台。正如她的上台彰显了英国的分歧,梅时代的结束将留下一个更分裂的英国社会。而这样的英国,恐怕并不是当初喊着要“脱欧”的英国人期望看到的。 首席记者 吴宇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