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3:国庆特刊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10月0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小事”不怕烦琐 出“新招”温暖人心
曹刚 洪卫亮
  首席记者 曹刚 文 洪卫亮 图

  保障和改善民生要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

  【高光时刻】

  上海持续聚焦养老服务、幼儿托育、旧区改造、乡村振兴等“老小旧远”问题,攻坚民生“小事”,办好民心“大事”。睦邻服务站里,老赵笑逐颜开;征收咨询会上,老杨迫不及待;回搬新家后,老杜眼前一亮……无数普通里弄居民的“高光时刻”,汇聚成上海老城厢旧貌换新颜的“高光时刻”。

  习近平在上海工作期间,十分关注旧区改造等民生问题。他在承兴里调研时曾指出,政府部门要设身处地,想想居民们最期盼解决什么,再转化为实际举措。

  西成里

  服务站 暖人心

  每次去睦邻服务站洗澡,西成里居民赵宁新都很开心。年初,一个温暖的冬日午后,88岁的赵宁新坐在服务站门口靠椅上,和邻居们闲聊。“最近一个多月,我来此地汏过5趟浴,比屋里厢惬意多了。”她口中的“此地”,全名为“淮海+睦邻服务西成站”,专为80周岁以上老人免费提供沐浴、洗衣、量血压等服务。

  西成里建于1926年,新式里弄和二级旧里混合,15处不可移动文物散落其间,60岁以上老人占了近三成。建筑密集,弄堂狭小,房屋破旧,许多居民每天还在倒马桶。如何兼顾保护建筑风貌与改善居住条件?给管理部门出了难题。

  随着市政府实事工程全面推进,里弄老房逐渐变样:公用厨房焕然一新;抽水马桶应装尽装;“光明工程”助用电无忧;架空线入地;二次供水设施陆续改造……但由于部分住房受先天条件所限,独立卫浴空间无法改造,睦邻服务站应运而生。

  乔家路

  新模式 新速度

  2月16日,家住永泰街43弄的杨国珍颤巍巍地走到中华路第三小学,和数千名老城厢居民一起,共迎期盼多年的“高光时刻”。她参加的这一场房屋征收咨询会,标志着乔家路地块旧改正式启动。

  老城厢历史风貌保护区内的乔家路地块,房屋以成片二级以下旧里为主,缺少独用厨卫,老百姓的旧改呼声很高。杨国珍和老伴上下楼都要小心扶着墙壁,生怕脚底踏空。蜗居承载了她大半辈子的记忆,临近分别,心有不舍,但更多的是欢欣和期待。“老邻居都等不及了,想早点搬去有电梯、有抽水马桶的新房。”每天下楼倒马桶,脚下战战兢兢,已持续近半个世纪,总算快结束了。

  上海正在探索“市区联手、政企合作”的新模式,乔家路地块是全市采用新模式的首个地块。市属国有企业上海地产集团与黄浦区属金外滩集团共同组建平台公司,参与旧区改造。7月20日,杨国珍和街坊们参加集中搬迁仪式,离咨询会刚过去5个月,创造了“乔家路旧改新速度”。

  承兴里

  巧腾挪 添厨卫

  今年6月25日,是承兴里老住户杜智华的“高光时刻”。因旧房改造暂别16个月后,他回到了焕然一新的老屋,开始厨卫独用的新生活。一同回搬的,还有102户居民。

  新厨卫所在空间,以前是公共区域。相邻门牌号的隔墙被打通,两部窄楼梯并成一部宽楼梯,为每户腾出约3.5平方米。设计师与居委干部逐户调研,努力做到“一户一方案”。

  签约时,老杜拿到了一份专属于自家的图纸,但对改造效果心里没底。现在,他很满意:“房间和天井的面积没变;地板和墙面做了防蛀防潮处理;木质门框、窗框换成金属材质,不用再怕白蚁了。”

  调整内部结构,打造独用厨卫,最大限度保护里弄建筑肌理,是承兴里探索的全新石库门“留改”模式。附近一处旧里改造,首创“抽户更新”:抽取在原始公共部位、居住密度特别高、面积特别小的39户,解除租赁关系,给予货币补偿,腾出395平方米,增设厨卫,预计明年完工,158户有望受益。

  习近平2007年6月14日在黄浦区调研时说,不要做那些图虚名的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真正的政绩在老百姓的口碑里。上海牢记嘱托,把惠及群众的事努力办好,在不断奋进中努力赢得更多百姓口碑。

  【记者手记】

  改善民生 永不停步

  民生问题,多为细碎小事,却关乎民心。比如马桶问题,就是困扰老弄堂的一大烦恼。去年,在确保房屋结构安全的前提下,通过户内增设抽水马桶、改造公共厨卫设施等方式,晋阳里、桃源里的许多居民终于和手拎马桶说再见。

  看似简单的“改造”二字背后,是细化到“一桶一方案”的绣花精神。由于各户结构、面积、人数不同,装抽水马桶没有统一模板。专业设计团队实地踏勘,规划排污管线,与居民反复协商,不让一个人吃亏。

  关注民生,雪中送炭要送得到位,百姓舒心,才能真正赢得口碑。

  类似的“一楼一方案”“一户一方案”,在各区纷纷涌现。上海正按照“留改拆并举”的方针,探索多种模式,努力走出一条兼顾旧区改造、城市更新与风貌保护的新路。

  从“拆改留”到“留改拆”,秩序小调整,观念大升级——过去以拆为主,如今以保留保护为主,精细化要求更高。里弄和石库门里,氤氲迷人的烟火气保存着传统生活形态,也承载了许多美好回忆。在隔壁张阿姨、楼上王伯伯心里,改“拆”为“留”,让他们窝心。

  关注民生,必须对群众充满感情,将心比心,才能“留”住口碑。

  饱含深情,换位思考,化解民生难题的创新方法就会源源不断流淌而出——春阳里改造时“留房又留人”,修缮旧房请居民回搬;承兴里独创“抽户更新”,抽取并补偿少数居住条件特别差的住户,腾出改造空间;乔家路探索“市区联手、政企合作”新模式,创造旧改新速度……

  民生工作这张答卷,要由人民群众打分,关键是老百姓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上海将始终牢记习总书记的嘱托,把经济发展的成果分享给更多人,在改善民生的道路上,不忘初心,永不停步。

  【大事记】

  上海正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解决“老小旧远”等突出问题。

  “老”

  重点是加强养老服务,今年新增80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200个助餐场所、7000张养老床位,实现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街镇全覆盖。

  “小”

  重点是发展托育服务。促进托幼一体化,制定实施托育服务发展计划,今年新增50个普惠性托育点。

  “旧”

  重点是加快旧区改造。坚持“留改拆并举”,深化城市有机更新,加强历史风貌保护,今年完成中心城区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50万平方米,让2.5万户居民受益;继续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促进房价总体稳定。

  “远”

  重点是帮扶困难农户。全面实施新一轮农村综合帮扶,提高农村经济相对薄弱地区生活困难农户的收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要闻
   第A08版:要闻
   第A09版:要闻
   第A10版:要闻
   第A11版:要闻
   第A12版:要闻
   第A13版:要闻
   第A14版:要闻
   第A15版:综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专版
   第A19版:文体新闻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上海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要闻
   第A25版:国庆特刊
   第A26版:国庆特刊
   第A27版:国庆特刊
   第A28版:国庆特刊
   第A29版:国庆特刊
   第A30版:国庆特刊
   第A31版:国庆特刊
   第A32版:国庆特刊
   第A33版:国庆特刊
   第A34版:国庆特刊
   第A35版:国庆特刊
   第A36版:国庆特刊
   第A37版:国庆特刊
   第A38版:国庆特刊
   第A39版:国庆特刊
   第A40版:国庆特刊
   第A41版:国庆特刊
   第A42版:国庆特刊
   第A43版:国庆特刊
   第A44版:国庆特刊
   第A45版:国庆特刊
   第A46版:国庆特刊
   第A47版:国庆特刊
   第A48版:国庆特刊
   第A49版:国庆特刊
   第A50版:国庆特刊
   第A51版:国庆特刊
   第A52版:国庆特刊
   第A53版:国庆特刊
   第A54版:国庆特刊
   第A55版:国庆特刊
   第A56版:国庆特刊
   第A57版:国庆特刊
   第A58版:国庆特刊
   第A59版:国庆特刊
   第A60版:国庆特刊
   第A61版:国庆特刊
   第A62版:国庆特刊
   第A63版:国庆特刊
   第A64版:国庆特刊
   第A65版:国庆特刊
   第A66版:国庆特刊
   第A67版:国庆特刊
   第A68版:国庆特刊
   第A69版:国庆特刊
   第A70版:国庆特刊
做“小事”不怕烦琐 出“新招”温暖人心
美国版国庆特刊A33做“小事”不怕烦琐 出“新招”温暖人心 2019-10-01 2 2019年10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