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34:国庆特刊
     
本版列表新闻
     
2019年10月01日 星期二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要我分”到“我要分” 从“盆景”汇聚为“风景”
金旻矣 孙中钦
  本报记者 金旻矣 文 本报记者 孙中钦 图

  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我关注着这件事,希望上海抓实办好。

  ——习近平到虹口区市民驿站嘉兴路街道第一分站考察时讲话 2018年11月6日

  【高光时刻】

  今年7月1日,恰逢周一。伴随早高峰的倾盆大雨,上海全城严阵以待,迎来一场“大考”——《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垃圾分类迈入“强制时代”。

  一天结束,这个超大城市交出了一张还算合格的成绩单:全市共开具623张整改单,小区、公共区域和商家的合格率分别达93%、89%和83%。市民对垃圾分类的参与热情,超出很多人的预期。

  有“制度”更有“温度”

  上海的垃圾强制分类,并非一蹴而就。虹口区嘉兴路街道自3月1日起在84个小区推行垃圾分类,辖内各小区成为全国各地乃至海外人士的“打卡点”,优秀经验被频频点赞。香港丽园有13幢高楼,5号楼作为试点楼,在4月22日最先撤桶。当晚,业主群里炸开了锅。志愿者负责人都来娣向刚招募来的志愿者团队强调:“我们是指导者,不是执法者,志愿工作必须有耐心。”通过“以心换心”,6月10日,小区撤掉了全部375只楼层桶,居民分类投放率超过90%。

  如果说,嘉兴路街道代表中心城区,那么崇明区陈家镇则是郊区农村推进垃圾分类的典范。今年7月,上海公布了4-6月垃圾分类实效综合测评结果,崇明13个镇和2个乡被列为“优秀”,其中陈家镇位列榜首。在陈家镇鸿田村,有一支山歌文艺剧团,拉二胡的老人胡耀祖创作了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山歌,边传承崇明山歌非物质文化遗产,边宣传垃圾分类。

  嘉兴路街道和陈家镇只是缩影,今年上海所有街镇都在努力朝新时尚、新理念的目标奋进。“破袋神器”层出不穷,误时投放有“制度”更有“温度”,党建引领用“红色力量”撬动垃圾分类……在垃圾分类这条路上,上海吹响“冲锋号”,就没有给自己留退路。

  由“点片”走向“全面”

  9月17日下午,首批21名生活垃圾“特约”社会监督员获颁证书,将对本市垃圾分类的重点难点进行监督。此前,各区600名社会监督员已“上岗”2个多月,提供近千条建议和意见。

  各区、各行业涌现出了一批好做法。徐汇区各三甲医院、交大钱学森图书馆、徐汇滨江集团等开展活动,使垃圾分类工作进医院、进科普教育场馆、进建筑工地;长宁区孵化扶持了一批群众团队,带动社区参与分类。电力行业组织员工向社区介绍废旧电池等的回收利用流程;邮政行业推广绿色包装箱……

  从“要我分”到“我要分”,精神文明的引领力量不容小觑。如今,首批18个“示范街镇”已创建成功,今年推动的“全市整区域覆盖”中,长宁等11个区申请创建“示范区”。

  连点成片、连片成面,一个个“盆景”正汇聚成“风景”。而一座城市的精神和品格,也正是在不断攀升的市民参与度中得到体现。

  全“链条”拧紧“螺丝”

  如今,1092辆湿垃圾车、3197辆干垃圾车、80辆有害垃圾车及154辆可回收物回收车,每天穿梭在大街小巷。8778个可回收物服务点、138个中转站和8个集散场,也在平稳有序地运作着,将垃圾分类送往该去的场所。10座干垃圾焚烧厂、6座湿垃圾处理厂,吞吐消纳这座城市每天产生的垃圾,4座干垃圾焚烧厂、5座湿垃圾处理厂已开工建设……

  申城的努力,有目共睹。上海,又一次成为“先行者”和“排头兵”,繁忙有序的全程分类“链条”正拧紧一个个“螺丝”,只为破解“垃圾之困”。

  【记者手记】

  分类之路 越走越宽

  早晨上班时,带两包垃圾出门,和越来越熟络的志愿者打过招呼后,将垃圾分别扔进相应的垃圾桶。晚上吃过晚饭,抓紧洗碗收拾,下楼小跑几步,赶上垃圾箱房关闭前的“末班车”。周末,将积攒的矿泉水瓶、旧书报和旧衣物拎下楼,来到智能回收机前,刷一下二维码后投入,手机APP上的积分又多了不少……

  这样的分类生活,对于上海市民来说已是常态。强制分类前,民间不少人“唱衰”,认为要改变2400万人口的生活习惯,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当“强制分类”时代真正来临,很多人发现,原来改变一种习惯也并非那么困难。

  从不被理解到主动分类再到习惯养成,上海的垃圾分类能取得阶段性成效,首先要归功于这座城市的每一位市民。“上海人的法治意识强,你看禁燃令一出来,说不放炮仗就不放了。垃圾分类也是一样,哪怕不理解,但知道已经立法了,都会主动自觉执行。”有志愿者说。

  市民全力配合,政府部门也尽可能“行方便”。曾经,“定时定点”被“996”上班族诟病,《生活垃圾分类定时定点制度实施工作导则》随即出炉,明确定时定点不能“一刀切”。而各街道小区更是“各显神通”,智能垃圾箱、误时投放点、代扔垃圾服务……让扔垃圾变得更方便。

  更多的人还在投入到这项宏伟事业中。市废弃物管理处的员工驻点郊区参与建设和改造,每天往返90公里上班;环卫设备制造、垃圾分拣、垃圾回收归类等领域,正吸引市场参与者进入,垃圾堆成了“掘金桶”;分类垃圾桶热销……垃圾分类的绿色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

  【大事记】

  2000年

  上海成为国家首批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

  2014年

  上海市政府出台政府规章《上海市促进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办法》。

  2018年11月

  6日,习近平在虹口区嘉兴路街道考察时表示,垃圾分类工作就是新时尚。我关注着这件事,希望上海抓实办好。

  2019年1月

  31日,上海市十五届人大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

  2019年2月

  19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全文公布。

  20日,上海召开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动员大会,16个区逾万名干部群众视频参会。

  2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在上海召开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工作现场会。

  2019年

  第二季度,《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配套制度文件陆续出台。

  2019年7月

  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

  2019年8月

  1日,《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满月成效显著。7月份,湿垃圾日均清运量8200吨,比去年底增加82%;干垃圾日均清运量17100吨,比6月份下降11.7%;可回收物日均清运量4400吨,比6月份增加10%。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要闻
   第A08版:要闻
   第A09版:要闻
   第A10版:要闻
   第A11版:要闻
   第A12版:要闻
   第A13版:要闻
   第A14版:要闻
   第A15版:综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A17版:专版
   第A18版:专版
   第A19版:文体新闻
   第A20版:文体新闻
   第A21版:夜上海
   第A22版:夜光杯
   第A23版:夜光杯
   第A24版:要闻
   第A25版:国庆特刊
   第A26版:国庆特刊
   第A27版:国庆特刊
   第A28版:国庆特刊
   第A29版:国庆特刊
   第A30版:国庆特刊
   第A31版:国庆特刊
   第A32版:国庆特刊
   第A33版:国庆特刊
   第A34版:国庆特刊
   第A35版:国庆特刊
   第A36版:国庆特刊
   第A37版:国庆特刊
   第A38版:国庆特刊
   第A39版:国庆特刊
   第A40版:国庆特刊
   第A41版:国庆特刊
   第A42版:国庆特刊
   第A43版:国庆特刊
   第A44版:国庆特刊
   第A45版:国庆特刊
   第A46版:国庆特刊
   第A47版:国庆特刊
   第A48版:国庆特刊
   第A49版:国庆特刊
   第A50版:国庆特刊
   第A51版:国庆特刊
   第A52版:国庆特刊
   第A53版:国庆特刊
   第A54版:国庆特刊
   第A55版:国庆特刊
   第A56版:国庆特刊
   第A57版:国庆特刊
   第A58版:国庆特刊
   第A59版:国庆特刊
   第A60版:国庆特刊
   第A61版:国庆特刊
   第A62版:国庆特刊
   第A63版:国庆特刊
   第A64版:国庆特刊
   第A65版:国庆特刊
   第A66版:国庆特刊
   第A67版:国庆特刊
   第A68版:国庆特刊
   第A69版:国庆特刊
   第A70版:国庆特刊
从“要我分”到“我要分” 从“盆景”汇聚为“风景”
美国版国庆特刊A34从“要我分”到“我要分” 从“盆景”汇聚为“风景” 2019-10-01 2 2019年10月0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