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峰山北麓,淀山湖之滨,青浦朱家角镇形如一把古折扇,展于湖光山色之中。河网密布,小桥流水,素有“上海威尼斯”之誉。
传统与现代,古朴与时尚,朱家角镇以创新为核,生态为基,人文为魂,孕育最生活的国际化水乡、最江南的休闲新市镇。
典雅时尚 | 创新古镇
“潮声喧走马,平分珠浦浪千重;帆影逐归鸿,锁住玉山云一片。”一副桥楹,诉说长虹卧波的气势,始建于公元1571年,朱家角放生桥是上海地区现存最早、最大的五孔联拱石桥。
小桥流水天然景,原汁原味明清街。粉墙黛瓦、飞檐翘角的建筑依水而立,在上海保存最完整的明清第一街——北大街,窄巷曲径通幽,石板逶迤连绵,老式店招林立,重现“长街三里,店铺千家”的胜景。从一家家张灯结彩的沿街铺、一声声吴侬软语的招呼声中走过,桨声灯影里,置身一幅秋意盎然的江南水墨画卷。
行过放生桥,来到朱家角“镇中镇”尚都里,却是另一番景致。现代雕塑和涂鸦墙绘让人眼前一亮,星巴克咖啡馆、上海三联书店傍水而居,为水乡增添“国际范儿”。一边是古韵悠然的江南水乡,一边是摩登现代的时尚街区,交错出中西相融、传统与时尚交相辉映的美感。
“尚都里”由国际顶尖建筑设计师联袂创作,商业建筑既保留江南特色,又引入当代元素,形成了新建筑群落,延续古镇的文脉,营造当代的江南,是首届“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的实践案例展区。
土调洋腔 | 人文角里
朱家角文脉悠长,学者王昶以工诗善文获誉“文坛宗匠”、小说家陆士谔以天马行空的预言开启“百年世博梦”、商务印书馆创始人夏瑞芳被称为“中国近现代民族出版第一人”……朱家角正建设“人文角里”“阅读小镇”,今年4月“长三角一体化阅读联盟”在尚都里成立。
近来,文化品牌在朱家角创新集聚。水乡音乐节,为古镇增添“风声水曲,角里飨宴”的意韵,营造“珠溪水畔风色异,一词一曲入梦来”的意境;课植园实景园林版昆曲《牡丹亭》将杜丽娘“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的吟唱,从曲艺变为现实。
拥有田山歌、摇快船、船拳、酱园技艺制作、淀山湖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和21个非遗基地、91个文物点,朱家角镇被评为“上海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朱家角人文艺术馆、上海手工艺朱家角展示馆、全华水彩艺术馆,艺术场馆临河而立,包罗万象。
“黄梅上岸望爷娘,闲七八月养后生。哥是秧苗妹是泥,角里人家土里长”,朱家角人自编自演的原创田山歌音乐剧《角里人家》,则登上朱家角影剧院舞台,120余位居民手持农具,将国家级非遗项目田山歌与舶来品音乐剧相结合,“土调”加“洋腔”,为民间艺术注入全新活力。
鹭飞阡陌 | 诗意乡村
人文元素从古镇延展至乡村。在朱家角镇林家村,薄荷香文苑一面朝向稻田,一扇篱笆门掩映满园春色,百平方米的空间面向稻田,被誉为上海“最美农家书屋”,藏书总计三万余册,小说类、艺术类、医学类和社科类包罗万象,田园风情邂逅书味墨香。
在“中国最美村镇”张马村,稻田金穗飘香,秋叶层林尽染,湿地鸥鹭翔集,迎来一年中最美的时分。阡陌交通,水田纵横,丰茂的茭叶丛宛如青纱绿帐,不时有白鹭水鸟低飞掠过,那些孩提时代的农村印象,正逐渐重现眼前。
400亩寻梦源、300亩蓝莓园、200亩农情园、500亩产业文化园和乡村民宿,近年张马村打造观光、休闲、娱乐及实践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提升生态旅游产业。在“东方普罗旺斯”,徜徉深浅渐进的紫色薰衣草花海;在浦江蓝种植园,娇嫩欲滴的蓝莓鲜果散发甜香;还有主打蔬果采摘的泖塔农情园和休闲度假的“太阳岛”。
“张马·羲田”主题民宿项目令人眼前一亮,近40栋民宿统一保留民居原有粉墙黛瓦的风貌,加以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分设纸艺文化、菌菇文化、酒文化等主题,形成浓郁文化气息的民宿群。湿地、花海、泖塔,美丽乡村连点成片,将乡情和乡愁串珠成链。
【发展蓝图】
朱家角镇集旅游休闲、品味生活、商务会务、智慧健康于一体的“诗意生活新水乡”,正抓住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机遇,目标建设上海卓越全球城市典型示范镇和淀山湖世界湖区核心引领镇,打造以文化创意和创新金融为产业特色的“创新之镇”,以江南水乡和历史文脉为文化基底的“人文之镇”,以自然风貌和三生融合为显著特征的“生态之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