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理上的痛苦;(2)全神贯注于死者的形象;(3)后悔、自责、内疚等;(4)仇恨、敌对反应;(5)失去以往的行为模式;(6)出现死者的特质。 2、常见症状
思维混乱、注意力不能集中、不断思念或梦见死者;出现心慌气短、食欲不振、失眠、沉默、叹息、哭泣、疲倦、坐立不安、小事化大,容易与人冲突,而又反向表现得像若无其事;忧愁、恐惧、焦虑、内疚、麻木、孤单、暴躁、绝望无奈甚至出现幻觉。
3、具体表现
哀伤可引起生理、认知、情绪、行为的一系列改变表现:
(1)生理:①身体的感觉:胃空乏力、胸口郁闷、喉咙干燥、对噪音过度反应、呼吸困难并易喘,肌肉无力。②身体健康的顾虑:哀伤常有:神经质、忧郁、害怕会发疯、持续的恐惧、梦魇、失眠、工作能力减退和疲劳等症状。常会发生:头痛、晕眩、失神、皮肤疹、消化不良、呕吐、心脏急速跳动、胸口疼痛、及其它的生理症状。症状产生原因是哀伤者疲劳、食欲不良、生活习惯紊乱和社会习俗的限制,亦因忧郁和绝望而引起哀伤者内分泌变化,对疾病的免疫力减弱。
(2)认知:不相信:尤其是对突然发生的死亡;纷乱困惑:思绪不断,思维紊乱,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全神贯注于思念死者和濒死的过程:这是一种强迫性的思念,思念的内容通常是有关如何再寻回失去的亲人。有时有关逝者遭受折磨或濒死的念头,甚或影像会突如其来的占据哀悼者的心思,挥之不去。用各种方式与死者梦会,这样使哀伤者觉得人还是活着。
(3)情绪:忧郁、悲伤和忧愁;痛苦、困难和负担的减轻;罪恶感与愤怒;否认等。
(4)行为:哭泣;饮食无规;失眠易醒;常梦死者;哀声叹气;心不在焉;离群索居;避开遗物,保留完整;持续过度活动,如想离家或无法专心阅读等;寻找亡者,接近其常去场所。
4、哀伤分期
丧亲后的哀伤反应因人而异。一般三个月有所改善,但也有相当部分人需更长时间平复。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震惊与逃避
(2)第二阶段:面对与瓦解
(3)第三阶段:接纳与重整
但分期并非绝对,根据丧亲者和死者关系的亲疏、死亡时间和导因及丧亲者个人特质密切有关。并且,各阶段表现常有重叠,也有倒退现象。延迟、病态、夸大、伪装等会使哀伤复杂化,而复杂哀伤较难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