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计算机的数字模型为基础,使用粉末状金属或塑料或其他可黏合材料,通过逐层堆叠累积的方式来构造物体,这种3D打印技术自从2012年首次打印人体气管支架并成功植入人体,近年来在医学应用上发展迅猛。
日本一家公司不久前推出了一项服务,帮顾客3D打印“人体器官”。宫子的儿子桥健在妈妈肚子里才两个月大,而宫子通过3D打印,在儿子出生前就已知道儿子长什么模样了。
除了满足准父母的好奇心,人体器官打印3D模型还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有过补牙和镶牙经验的人都知道,为了安一颗假牙,往往需要来回医院好几趟。如今,通过电脑扫描就可以对牙齿进行3D打印,随后直接在仪器上制作出和你的牙根完全匹配的假牙。无论是补牙还是镶牙,基本上一个小时就能完成。光学印模准确快速,更贴合患者的牙床,牙齿3D技术还能够最大化保留健康的牙体组织。
2014年2月25日,美国肯塔基州的Kosair儿童医院,心脏外科医生在对一个患有心脏病的幼儿进行复杂手术之前,用3D打印的模型规划和实验,保障了手术的成功完成。
2014年,首批使用3D打印机打印的假肢也用在了患者身上。南苏丹以及多伦多大学和乌干达研究中心联合推出一个项目,为当地人提供3D打印义肢服务,经过训练的当地工程师团队即可为这些战区受伤人士定制义肢。
3D打印在医疗领域更激进的用途还包括,为荷兰一妇女打印了新的头盖骨,为英国一男子进行了面部整形手术。在中国,3D打印的钛脊骨被成功移植到患者身上,解决了罕见矫形条件和非寻常解剖结构下的移植难题。
其实,很早以前,研究人员就已经在实验室里培植人体器官,但是直到上世纪90年代,“生物打印”才突然引起人们的关注。威克弗里斯特再生医学研究院的科学家运用3D打印出了人造膀胱。2007年,Organovo公司打印的肝脏组织样本用于药物测试和研究。
2012年,美国俄亥俄州刚生下来6周的小男孩凯巴患上了极端罕见的先天性支气管软化症,无法自主呼吸,必须依赖气管插管生活。密西根大学医学院的专家根据CT的3D成像,使用3D打印机用生物塑料材料打印了近百个气管支架。在得到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的紧急批准之后,给小凯巴移植了这个3D打印出来的气管支架。术后,小凯巴开始了自主呼吸,数周后,小凯巴出院。这个气管支架是用可以降解的材料做成的,3年后即会自行吸收,到那时凯巴的气管发育成熟,就不再需要支架了。
不过,3D打印人体器官还处在“皮毛”阶段,离具体应用尚需时日。威克弗里斯特再生医学研究院主管安东尼·阿塔拉表示,3D打印人体器官最主要的难题就是寻找到可以用来构成人体组织的“材料”,然后让其能够在体外生长。此外,我们还无法将3D打印器官放置人体后,使其能够长时间紧紧黏合在一起。人体真正的器官是非常复杂的,打印出来的细胞尽管能融合在一起,但并不意味着它们就能够发挥功效。所以,梦想离现实还有一步之遥。彭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