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孙博
我从多伦多出发,经过15个多小时的空中旅程,终于到达香港国际机场,此时已是东半球的2011年11月11日。过了海关,接近下午四时,我匆匆拖着行李,赶到二号客运大楼的旅游车总站,买了票便登上了去中山的小巴士。
上车坐稳后,我礼节性地与邻座那位英俊青年打招呼。他那浑厚的口音深深吸引了我,情不自禁地问他是不是北方人,而他说是日本长崎人,并且只学了一年中文,我马上被他的语言天赋怔住了,钦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在我的记忆中,“长崎”是多义的。它是日本西岸著名的港口,离上海只有800公里,自古以来就是中日沟通的桥梁;二战末期,美军曾在长崎投下代号为“胖子”的原子弹,造成了好几万人死亡,也迫使日本向盟军无条件投降,从而结束了战争;长崎也是上海的姐妹城市,两地经贸文化交流频密。
我俩边交换名片边闲聊起以上的话题,似乎早已冲走了长途旅行的倦意。即使到了深圳湾口岸过关转换大巴士之际,也未中断交谈。他叫山下淳司,读的是经贸专业,由于他热衷中国文化苦学中文,目下是长崎县贸易协会驻上海代表处的代表,一家四口早已在上海安家了,两个儿子在国际学校就读。当他得知我是上海人时,笑得更爽朗更灿烂了,马上谈起了虹桥、徐家汇等彼此熟悉的字眼,两人的内心距离好像更近了,真有几分“他乡遇故知”的味道。
这次是山下淳司第二度造访中山,前去参加一个会议。不同的是,上一次他走的是水路,由香港机场坐船直达中山码头,今天因过了船期便改道陆路。而我与旅加作家曾晓文合著的电视剧本《中国创造》获得了“中山杯”文学奖,我是特地回国领奖的,也是首次前往中山,感到陌生又兴奋。他向我祝贺之余,情不自禁地提起了大江健三郎、村上春树的作品,两人的谈兴比窗外的夜色更浓了,一路谈笑风生。
不知不觉,经过三个多小时的颠簸,大巴士已抵达中山市中心的石岐。下了车,我和山下握手道别,彼此祝愿在加拿大、日本或上海再会,各自“打的”,直奔酒店。打心底里说,路途上萍水相逢,说是再见只不过是一种礼貌而已,十之八九是永远不会再逢的。如今网络时代,充其量是通通伊妹儿罢了。
但没想到,翌日晚在中山市委主办的“首届孙中山文化节闭幕式、第二届中山杯华侨华人文学奖颁奖典礼”晚宴上,我竟然和山下淳司不期而遇了!两人喜出望外,立即合影留念。双方都未料到,会前来参加同一个会议,都是为了纪念伟人孙中山先生而来,真可谓“殊途同归”。
山下淳司马上把好友安达贤一郎引荐给我。据山下介绍,安达先生是长崎重要企业安达株式会社的副社长,与中国交流已达25年。安达握着我的手感慨地说,长崎是孙中山至交梅屋庄吉的出生地,他曾倾囊相助孙中山革命事业,而且孙中山也曾九次到访长崎,在长崎有专门的博物馆介绍孙中山的事迹,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长崎市与中山市已缔结成为友好城市。
后来在晚宴上,当地新闻界的朋友告诉我,安达先生十分珍视孙中山对于长崎的感情。原来,其中还有一段故事。去年10月,安达第三次到访中山时,把当地诗人丘树宏的诗集带回日本,他特别青睐其中的长篇组诗《孙中山》,专门请了长崎大学的台湾教授翻译。长诗译成日文后,他仔细阅读,更加明白了中山先生“天下为公”的理念。他这次来中山参加文化节,就是亲手将日文版的长篇组诗《孙中山》交给作者。
宴会结束之际,我远远地望着安达先生以及他身边的山下,感慨万千。对于孙中山先生的认识,安达和他的父辈是较为熟悉的,但对于日本年轻人来说就显得陌生了,他正在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宣传孙中山,从而加强中日友好交流。而对于时下的中国年轻一代而言,又何尝不需要多多了解孙中山先生?多多了解中国的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