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针灸代替麻醉药物实施手术,听起来很神奇,但实际在1958年我国医务工作者就首创了这种麻醉方式并在全国推广使用过。虽然由于历史原因这项技术曾经衰退,但随着新一代医务工作者的改进和完善,这朵奇葩又开始绽放新的光彩。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于2006年成立了针刺麻醉研究室和临床针灸实验室,并引进了人才,本着从临床疗效出发、从符合医学伦理出发的原则,对针刺麻醉的临床应用进行了系统研究和临床实践。医院将原来单纯的针刺镇痛方案优化为“针刺+小剂量麻醉剂”的针刺复合麻醉方案,取得了显著的效果,病人不必在清醒状态下手术,而是在浅睡眠的安静状态下接受各种针刺复合麻醉外科手术。如今,这项技术已在心胸外科、脑外科、骨伤科、妇科、普外科、乳腺外科、泌尿外科、五官科等多个科室全面开展。2006年以来,曙光医院已成功施行各类针刺复合麻醉外科手术3000余例。2009年,这一成果被评为“上海市改革开放30年卫生系统十大成果之一”,也是中医药界唯一入围的成果;2010年获上海市中西医结合科技进步一等奖;针刺麻醉心胸外科领域的相关课题先后入选973计划专项课题和科技部“十一五”支撑课题。
与现代医学麻醉相比之优势
目前现代医学采用的各种麻醉方法可使病患在镇静、无痛的舒适状态下进行外科手术,但是麻醉药物除了影响意识、改变疼痛认知程度外,也会干扰病患的正常生理功能,如呼吸、心跳、血压等,存在着某种程度的风险性,麻醉意外和并发症与病患的基础情况和麻醉药用量有着直接关系。
针刺麻醉是指用针刺止痛效应预防手术中的疼痛及减轻生理功能紊乱的一种方法,由于其作用类似于现代医学的麻醉,故称针刺麻醉,是我国重大原创成果之一。与现代医学麻醉方式相比,其具有如下优势:
1.减少麻醉药的用量,降低麻醉风险
由于针刺复合麻醉只使用了常规麻醉药品的1/5用量,不仅麻醉药费用降低,而且更重要的是术后基本不会发生如嗜睡、呕吐、24小时内不能进食等大量麻醉药使用导致的并发症。
2.不用气管插管,避免呼吸道损伤
由于常规全麻有气管插管的气道侵入,对呼吸系统的创伤较大,术后容易并发呼吸道感染,而针刺麻醉因为没有呼吸道的创伤,基本避免了呼吸道的感染风险。
3.缩短麻醉复苏时间
针刺复合麻醉术中因镇痛及麻醉药用量减少,加上针刺对机体的调整作用,从而减少了术后麻醉复苏时间,及时回到病房进行监护及后续治疗,避免了麻醉后苏醒延迟导致的低氧、肝肾代谢紊乱、电解质紊乱以及脑缺血等神经损害。
4.加快机体和脏器的康复
针刺复合麻醉术中生理扰乱较轻,对机体的循环、消化、呼吸、免疫等各种功能具有双向性和良性的调整作用,因此术中血压、脉搏、呼吸一般都较平稳,术后很少发生药物麻醉通常出现的并发症,还可提高某些手术的安全度,如药麻心脏手术中,特别是心内直视手术,严重的心律失常是常见的,而针麻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出现严重心律失常较少,而且采用一般治疗方法都可纠正,提高了心脏直视手术的安全性。
5.节约医疗费用
曙光医院心外科施行心脏手术的针刺复合麻醉,总的麻醉费用仅为传统手术的1/3~1/5;此外,重症监护时间也减半,术后第二天就能转入普通病房。整体住院费用大约减少1/3,间接改善了病患的术后康复和生活质量,节约了社会成本。
对特殊人群具有不可替代性
针刺麻醉对于大部分病人都是适合的,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种外科手术。此外,对于一些特殊人群,针麻还具有不可替代性。
首先,对于心肝肾功能不全、药物过敏、年老体衰而不能施行药物麻醉的病人,某些气管内肿瘤患者或支气管扩张病史的患者因不能做气管插管而不能施行药物麻醉的,都可以运用针刺麻醉解决手术问题。
其次,某些好发于青少年的疾病,如自发性气胸,由于从学业考虑,患者不想因麻醉影响记忆力,但又不得不及时手术,针刺麻醉因为麻醉药品副作用小、手术后恢复快也成为了首选。
另外,对于一些特殊手术,如脑部功能区肿瘤摘除手术,患者在实施针麻时,可以始终保持清醒状态,可以有效协助医生避开脑功能区完整切除肿瘤,最大程度避免了脑部手术的并发症。
此外,在一些特殊抢救情况下,如大型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在没有麻醉设备和药品的事故现场,如遇必须马上手术的情况,也可用针麻来实现立即麻醉,以确保伤者及时得到救治。
综上所述,作为中西医结合的创新术式,针刺麻醉在降低麻药副作用、减少手术并发症、加快术后恢复、减少医疗费用等方面凸显优势,随着人们对其深入了解,将越来越受到患者的青睐。
(作者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副院长、心胸外科主任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