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曾有一支中国军队从印度经历苦战打回祖国,为遭到封锁的中国打开了国际补给线。这就是孙立人、廖耀湘等率领的中国远征军驻印军,这支部队由于其主力新编第一军的军徽为“鹰”,故此也被称为“蓝鹰部队”。《突破缅北的鹰》(文汇出版社与长江文艺出版社联合出版)主要描述中国驻印军扩编并打通中印公路返回祖国的过程,同时描述云南的远征军部队粉碎日军“断作战”的过程,时间为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开始反攻至1945年8月日本投降。本报今起节选连载。
1.打开了归国之门
1943年年底,中国远征军驻印部队与云南组建的第二期远征军部队同时发起攻势,开始了打通中印公路的缅北之战,这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最早发动的对日地面反攻。很少有人注意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对日本的地面反攻,竟然是由一支中国军队拉开的序幕。由于历史的原因,抗日战争中的中国远征军史料比较缺乏,尤其是远征军从印度雷多开始的归国之役,其资料不过寥寥数册。然而,这段历史却有着极其强大的魅力,吸引我们一次次走近它的身边。
这支军队,给日军带来了极大的伤亡。根据日军自己的统计,仅号称“丛林战之王”的第18师团,与中国远征军开始作战之后,其总兵力31444名(含战斗中进行15次补充的官兵)中,就共计阵亡和被俘20394人。这些损失包括了少量美军和英军的战果,但大部分应归功于中国远征军。
这支军队,从缅北的兵家绝地打开了归国之门,一路反击日军的顽强阻击,竟打了日军六个师团级部队,八莫一战曾独立发起对日军四个师团(第2、第18、第49、第56师团)的攻击,并将其打得落花流水。这支军队,进攻的时候天上有飞机,地上有坦克,通常是先把敌人工事炸平了再前进;负伤的有美军护士就地诊护,若是伤重便会召唤飞机来,空运后方医院进行治疗。这支军队,意识形态十分淡薄,不但部队中没有国民党党部,而且在打回国内的途中,竟然还曾经高唱过八路军的军歌!这支军队,全副美械,大多数高级军官受过英美式的高等教育,却全都是典型的民族主义者,到了耄耋之年回头看,竟没有一个当过卖国贼。这支军队,由美军训练和装备而成,并在战场上与美军、英军并肩作战;后来很多人到了解放军部队中,又成了抗美援朝战场上的英雄。
这一切,在历史的迷雾中,有一点谜团的魅力。甚至,这支威震异域的精兵,为何回到国内后在短暂的时间里就悄然消散于内战的战场上,都是许多历史专家关注的话题。
整个山谷寂静无声。三名日军像跳着小步舞一样,警觉地弓着腰曲折前进,越走越近,带头的那名日军军官手持南部式手枪,肩上扛着一杠两花,分明是个中尉。几个中国士兵抬起头来,看向新38师搜索连连长潘德辉,那种含义不言自明:要不要抓个活的?潘德辉没有任何表情,只是平静地将手向下一按。没有人知道,这个一度被孙立人将军责备“滥杀”的青年情报军官当时心中在想些什么。被称作“芝加哥打字机”的汤姆式冲锋枪打响了,一串火链之下,那名日军中尉军官一头栽倒在地。山谷,顿时被烈焰和弹雨所吞没……新平洋之战的主力——中国远征军驻印军新一军新38师搜索连。不过,他们在投入新平洋之战的时候,是下马作战的。
1943年10月30日,缅甸,茅邦,雨季正逐渐进入尾声。日本陆军第18师团步兵第55联队担任值日官的井上咸大尉,接到一条让他大吃一惊的紧急命令,称在胡康河谷西端新平洋一带活动的第18师团混成搜索大队,与从印度方向出击的中国军队发生激战,命令他所属的第55联队立即做出发准备,向胡康河谷方向增援。
事实上,日军将第55联队主力部署在茅邦,目的就是为了阻止中国远征军驻印部队从印度经胡康河谷反攻缅北。
茅邦是个不大的缅北小镇,但是地理位置颇为重要。在新平洋之战的前一年,入缅作战的中国远征军中,最英勇的将领戴安澜师长就战死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