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文娱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政协委员田青为地方戏“创新”趋同忧虑——~~~
政协委员田青为地方戏“创新”趋同忧虑——~~~
政协委员田青为地方戏“创新”趋同忧虑——~~~
政协委员田青为地方戏“创新”趋同忧虑——~~~
政协委员田青为地方戏“创新”趋同忧虑——~~~
政协委员田青为地方戏“创新”趋同忧虑——~~~
     
2012年03月1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政协委员田青为地方戏“创新”趋同忧虑——
戏曲有个性 不应被同化
孙佳音
  “小剧大戏化,大戏京剧化,京剧歌剧化”。政协委员田青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国家中心主任,今年带来了提案《珍重民族戏曲遗产,维护多元文化个性》。他不无痛心地告诉记者,在当代舞台艺术大制作的影响下,传统文化和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中国戏曲艺术,正面临着急遽衰落的命运。

  百余剧种已经消亡

  田青遗憾地指出,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中国戏曲艺术正逐渐丧失自身的艺术个性,同化现象严重。“古老的戏曲声腔向新生的演唱艺术靠拢,地方小剧种向地方大戏靠拢,地方大戏向影响广泛的京剧、越剧靠拢,京剧、越剧向时尚的话剧、歌剧、舞剧、音乐剧靠拢。”田青说,现在,几乎所有地方戏的伴奏乐队都以“增加低音声部”为名加进了大提琴等西洋乐器,许多“创新”的地方戏都不约而同地请“知名”的影视剧作者编剧、导演,请对此剧种并不了解的作曲家编曲、配器,请电影、话剧出身的舞美运用大量“声、光、电”包装,更加快了地方剧种同质化的趋势。

  统计显示,至上世纪50年代,中国戏曲剧种达368个。但令人担忧的是,在中国戏曲艺术不断趋从于“创新”的过程中,民族戏剧遗产正在大规模地遭到破坏。在国务院和文化部公布的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只有263个传统戏曲样式。也就是说,在6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戏曲剧种消失的数量已经超过100个。

  维护戏曲文化个性

  田青说,纵观世界戏剧发展历史,丰富多元的戏剧传统最能代表国家和民族的文化身份和艺术品格。在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日本能乐、狂言、文乐净琉璃,印度尼西亚的哇扬皮影偶戏,马来西亚的马克—扬戏剧,柬埔寨的皇家舞剧,印度的拉姆里拉—《罗摩衍那》的传统戏剧,鸠提耶耽梵剧等,都无不让人想到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悠久历史和品位。

  田青指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受重视的今天,在中国众多地方戏曲剧种不断接受文化市场的淘汰和检验的今天,“需要更加珍重各民族创造的地方戏曲遗产,维护中国多元的戏剧文化个性,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让中国各地方戏曲艺术的丰厚遗产得到完整的传承,让中国各地方戏曲艺术的文化个性得到更加充分的尊重。”

  驻京记者  孙佳音(本报北京今日电)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A05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A06版:评论·综合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财经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阳光天地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再生
   第A16版:再生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3·15专刊
   第A21版:3·15专刊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基金专版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健园/养生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健园/康复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戏曲有个性 不应被同化
书香四处飘散 舞台近在咫尺
剧种衰亡原因多 归咎“创新”不很妥
“娘子军”欢度五十华诞
“特约教师”王啸坤 “上蹿下跳”执教鞭
“微童话”在沪研讨
新民晚报文娱新闻A18戏曲有个性 不应被同化 2012-03-12 2 2012年03月1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