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8:文娱新闻
     
本版列表新闻
~~~——沪上专家就剧种“靠拢”谈不同看法
~~~——沪上专家就剧种“靠拢”谈不同看法
~~~——沪上专家就剧种“靠拢”谈不同看法
~~~——沪上专家就剧种“靠拢”谈不同看法
~~~——沪上专家就剧种“靠拢”谈不同看法
~~~——沪上专家就剧种“靠拢”谈不同看法
     
2012年03月12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剧种衰亡原因多 归咎“创新”不很妥
——沪上专家就剧种“靠拢”谈不同看法
王剑虹
  虽然地方戏“靠拢”问题确实严重存在,但上海戏剧学院副院长孙惠柱教授认为,将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归之为“戏曲艺术的创新”有失偏颇。孙教授认为,创新可以走跨剧种融合之路,博采众长,只是不应牺牲剧种自身的特长。孙教授说,当年梅兰芳就吸收了不少“小剧种”之长,使京剧更加辉煌,而不是失去特点。“跨剧种融合别人之长并不意味着必须九九归一,融合以后甚至可以进一步分化,更加百花齐放。上世纪上半叶不少新剧种诞生了,如上海地区的越剧、沪剧、滑稽戏,都和吸收新文化尤其是话剧的营养有着密切关系。”孙教授还认为,现在的“小剧种”攀附“大剧种”以及话剧音乐剧,“归根结底不是因为真正要创新,而是因为主事之人不顾自己剧种的发展,只想借大腕之名来得奖搏政绩。而大腕很少来自受歧视的小剧种,有些干脆就是不谙戏曲三昧的话剧导演,即便出身戏曲也往往被西方话剧观念过度‘洗脑’,热衷于用大投入、大制作、大量的声光电化来博人眼球。”

  20年前就在为“濒危剧种”呼吁的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戏曲研究所所长傅谨教授则表示,剧种消亡往往有其历史原因,而导致近几十年来一批小剧种消失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剧种丢失了自己地方文化的根,而不只是因为创新。傅教授说,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有创新,每一个艺术家都有创作的冲动、都想突破自己,问题是现在缺少健康的市场来形成“纠错机制”。傅教授认为,在一个健康的演出市场中一些不符合观众审美的“创新”在“碰了南墙”后就会转弯,但在市场机制不健康的情况下,只是由少部分专家来起主导作用,“普通观众的声音不存在了”,这种状态下的创新就很容易“把艺术往斜路上带”。傅教授还表示,关于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剧种消失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事实上“从来没有人”对地方剧种的现状做过完整的调查,而以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剧种数量来代替现有的剧种数量也是不对的,因为有一批年轻的剧种如龙江剧、吉剧等都没有被列入非遗名录,但列入非遗名录的剧种却又不一定依然还活着,有的早已名存实亡了。

  本报记者  王剑虹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A05版:全国两会特别报道
   第A06版:评论·综合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民生·财经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阳光天地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再生
   第A16版:再生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3·15专刊
   第A21版:3·15专刊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基金专版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康健园/养生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健园/康复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戏曲有个性 不应被同化
书香四处飘散 舞台近在咫尺
剧种衰亡原因多 归咎“创新”不很妥
“娘子军”欢度五十华诞
“特约教师”王啸坤 “上蹿下跳”执教鞭
“微童话”在沪研讨
新民晚报文娱新闻A18剧种衰亡原因多 归咎“创新”不很妥 2012-03-12 2 2012年03月12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