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就在为“濒危剧种”呼吁的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戏曲研究所所长傅谨教授则表示,剧种消亡往往有其历史原因,而导致近几十年来一批小剧种消失的主要原因是这些剧种丢失了自己地方文化的根,而不只是因为创新。傅教授说,任何一个时代都会有创新,每一个艺术家都有创作的冲动、都想突破自己,问题是现在缺少健康的市场来形成“纠错机制”。傅教授认为,在一个健康的演出市场中一些不符合观众审美的“创新”在“碰了南墙”后就会转弯,但在市场机制不健康的情况下,只是由少部分专家来起主导作用,“普通观众的声音不存在了”,这种状态下的创新就很容易“把艺术往斜路上带”。傅教授还表示,关于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已经有100多个剧种消失的说法是不准确的,事实上“从来没有人”对地方剧种的现状做过完整的调查,而以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的剧种数量来代替现有的剧种数量也是不对的,因为有一批年轻的剧种如龙江剧、吉剧等都没有被列入非遗名录,但列入非遗名录的剧种却又不一定依然还活着,有的早已名存实亡了。
本报记者 王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