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据透露,市气象部门也在推广精细化天气预报,将来“局部地区”可能越来越少,市民还能通过移动终端实时定位,问询实地天气。
霾不等同于PM2.5
今年3月,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获得通过,PM2.5(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写入“国标”,纳入各省市强制监测范畴。汤绪说,霾不能等同于PM2.5,它和PM2.5有联系,但也有区别。“虽然大气中间的PM2.5浓度增加会导致霾天气的增多,但是霾天气发生并不意味着PM2.5污染的超标。”研究表明,上海35%的霾日并没有出现PM2.5的污染,但是PM2.5对霾的形成有重要的影响,也就是说霾越严重,大气中间PM2.5的浓度就越高。
汤绪解释说,当发生中度霾的时候会造成PM2.5的污染。“霾这种天气现象自古就有,但更多的是自然现象,比如由于空气西风引导,把西部地区的一些沙尘、自然下立面的沙尘吹到东部地区。而现在很多的霾是因为人类活动造成的大气污染引起的。上海已发生过中度霾现象,但没有出现过重度霾。”目前,上海已经针对霾天气设立了监测和预报标准,并建立预警机制。
“局部地区”越来越少
2012年的汛期即将来临,意味着申城又要迎来各种复杂多变的极端天气,比如,台风、暴雨、强对流天气、热浪等。汤绪说,上海是滨江沿海,人口高度密集、高层建筑高度密集,各种气象灾害更易造成巨大损失,因此,市气象部门建立了一套多部门、多灾种早期的预警体系。
“有时”到底是什么时候?“局部”到底是在哪里?汤绪说,和宏观的气象预报相比,市民对临近预报最感兴趣。根据一份气象局的调查显示,很多公众甚至是气象产品用户倾向于接收临近天气预报,比如说数小时预报,以便及时安排生产、生活。
“近期,气象部门正在加大短时临近预报,短期预报、中期预报、长期预报的配合,通过手机、移动电视、网络等新媒体不断滚动播送,提供精细化预报服务。这样‘局部地区’可能会慢慢减少。”汤绪说。
据透露,气象部门还在开发建立智能气象工程,建立虚拟气象台,并基于手机等移动平台实现信息发布、与市民互动。未来,市民只需登录手机终端,就能与气象部门实时互动,并通过卫星定位后,获取所处位置周边的精细化天气预报,安排下一步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