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生活 灵感泉涌
黄准的创作历程确实令人颇有感触。为给《新儿女英雄传》谱曲,她到白洋淀地区体验生活;为创作《蚕花姑娘》的音乐,她又与蚕农们一起养蚕;为写《燎原》音乐,她甚至进入伸手不见五指的矿井深处;为了创作《红色娘子军》音乐,她三赴海南岛,喝过万泉河的水,钻过五指山的密林。如此真切的生活体验,让黄准积累了丰富的情感,也采集了大量的素材,更让她尝到了灵感泉涌的甜头。因此她说:“每次创作,只要有可能,我都要去体验生活。”不过,作曲家们如今要下生活,并非一件容易的事。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国内的作曲家都在从事职务创作,接到创作任务,只要提出合理的下生活要求,天南海北任你行,尽管条件相当艰苦,乐趣却在其中。但是,在音乐创作社会化的今天,作曲家们各有任职身份,除有特殊约定,要申请经费和创作假去下生活,还真是有点难。
凭空创作 难出佳作
在上海,文化基金会曾为大批艺术家下生活提供了经费。今年年初,上音的叶国辉、赵光等作曲家得到了文化基金的资助,去贵州山村生活了一段时间,回来后大呼“收获不小”。不过,文化基金的资助涉及到各个文化艺术领域,投入音乐创作的额度有限,今年申请到,不等于明年也能申请到。因此,尝到采风甜头的叶国辉身为上音作曲系主任,曾考虑制订一个形成机制保障的计划,他说:“上音作曲系的老师,人人都是作曲家,也是上海音乐创作的主力军。所以,我们在计划中想为教师们提供经常下生活的保证,但是,计划没有被批准,此事只能被搁置。”据悉,上海音协曾组织作曲家到洋山港工地和郊区新农村进行采风,也由于经费有限,只能停留于“蜻蜓点水”或“走马观花”的层面,效果并不明显。
生活是创作源泉,凭空创作肯定不能涌现佳作,因此,陆续有作曲家建议:为鼓励创作人员扎扎实实地体验生活,上海应建立“要创作先下生活”的鼓励机制。
形成机制 积累财富
在音乐创作社会化的今天,在加大对创作的投入力度前提下,通过上海音协,配合文化基金会建立“要创作,先下生活”的机制,可以及时掌握作曲家们的创作动态,根据需求联系创作假期,拨放深入生活的经费;还可通过评审、推荐,制订扶植新人的计划和佳作奖励;更可充分利用“上海之春”的平台,为新作品提供公演的机会。但是,记者在采访中也听到这样的观点:既然音乐创作已经社会化,国家投入经费让作曲家体验生活,完成的作品却各有所属,这样做是否合算?其实,这是一种目光短浅的想法。音乐作品的版权即使归个人,也只有面向公众展示才能体现作品价值,所以,作品的增多其实是社会精神财富的积累,得益者还是大众。
资深记者 杨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