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苇荡 家常风景日见减少
芦苇很古老,也很大众。早年琼瑶剧流行,不少人会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其实这歌出自《诗经》,那“蒹葭”如今就叫“芦苇”。现实生活中的芦苇,可不像诗中蒹葭那么苍凉凄惶,端午的热闹全靠它——粽米裹上外衣,才是粽子,不然那叫八宝饭,在江南,粽子最常见的外衣就是苇叶。
苇叶出自芦苇荡。“芦苇荡,是我们小时候最熟悉的家常风景。”市人大代表施美凤曾长期生活在江南乡村,说起端午,最深刻的记忆就是跟着家人在芦苇荡里采苇叶,回家包粽子。但从上世纪90年代起,家门口的芦苇荡日渐稀少。“村外河道杂草疯长,虫害不少,杀虫剂杀死了杂草害虫,也杀死了芦苇。”施美凤说,如果没有芦苇荡,那还是江南水乡吗?她非常希望5年或10年后的端午,村外河道上芦苇密布,人们采一把苇叶,一家人围在一起包粽子。
香草田 防虫香草遭虫袭击
端午香袋的好处,在于好看好闻,更在于防虫避秽,效果怎么样,关键在香粉。五六年前,擅长做香袋的市民李伊文也卖香草,香袋里包的就是香草粉。“最尴尬的是,如果香草本身有问题,不但不能防虫,反倒生虫。”李伊文说,当年一位老客户向她诉苦,羊毛衫被虫蛀了,虫子就是从香草里长出来了的。
李伊文大惊,那香草是种植专业户提供的,会有什么问题呢?她找到专业户询问。专业户说,这些年气候反常,香草田里都有了虫害,无法消除,香草难免也要生虫。李伊文很发愁,没了香料,还怎么做香袋?
端午节 面对尴尬如何应对
无论是江南河道,还是香草田, 环境修复,不可能在朝夕之间。面对如此尴尬?江南端午如何应对?
今年端午,在申城一些菜场与粽子一同销售的还有:箬叶。唐代诗人张志和的《渔歌子》,其中一句是“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那好比防雨帽的“青箬笠”,就是用箬竹叶子做的。芦苇叶紧俏,用同样清香的箬叶替代,就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这种选择对市场的作用是:今年端午申城粽叶普遍降价。
至于香草,“幸好,申城还有200年老字号的中药秘制香粉,闻惯了香草味道的人们,同样也能接受白芷、苍术的味道。”李伊文说,她试了五六年,香袋生意还是很红火,她的香袋手艺因此没有掉链子。
本报记者 姚丽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