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匈牙利钢琴家安德列·席夫举行了一场引人瞩目的独奏音乐会,他弹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观众中有不少巴勒斯坦人。音乐会结束时,席夫站起身来,和缓、低沉地对观众说:他之所以要弹《哥德堡变奏曲》,是因为这是所有音乐中最美的篇章之一。对他来说,弹这首曲子好比是经历一段充满困难的旅行,其终点却是充满了希望。席夫藉此祝愿巴勒斯坦人的民族复兴之路同样也充满希望。
《哥德堡变奏曲》的独特之处在于,其变奏的基础不是主题的旋律,而是主题的低音线,巴赫用32段变奏包括了巴洛克时期几乎所有的音乐风格样式:卡农、赋格、舞曲、咏叹调、沉思曲、序曲等等,后人把这32个变奏想象为人生的各色场景。已故的巴勒斯坦学者爱德华·赛义德生前致力于巴勒斯坦地区的音乐教育,他说音乐能够把人民团结在一起;他认为音乐的力度和音乐的感染力是有区别的,音乐越轻,它的感染力越大。席夫对《哥德堡变奏曲》的钟爱,以及他对巴勒斯坦人民的祝愿,和赛义德不谋而合。
古典音乐在巴勒斯坦土地上历史悠久,著名的以色列爱乐乐团的前身,就是巴勒斯坦交响乐团,建于1936年,托斯卡尼尼是首任指挥。1948年以色列建国,由于历史原因和外部环境,巴勒斯坦民族复兴之路是崎岖、漫长的。但巴勒斯坦人对古典音乐的执着却一刻也没有停止。1993年,爱德华·赛义德国家音乐学院成立。到2010年组建巴勒斯坦国家乐团时,已有足够多的巴勒斯坦专业音乐家。2002年巴勒斯坦小提琴家拉姆兹创办小提琴家协会,为难民营儿童教授小提琴。2004年,约旦河西岸成立拉玛兰幼儿园,对学龄前儿童启蒙音乐教育……
巴伦博依姆在谈到他所创建的西东方合集乐团时说:他要让人们坐下来认真倾听对方演奏,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和谐只能通过倾听才能做到。去年8月巴氏率该乐团来上海,我们亲睹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同坐一台,在大师的调教下排练贝多芬的《第八交响曲》———曾经敌对的青年人,在贝多芬的音乐中走到了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