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三个高潮:一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以夏衍为代表的电影战线上的地下党的领导和影响下,所拍出的一大批脍炙人口的进步影片;二是新中国成立后至“文革”这一阶段,尤其在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时所创作出的至今都能经受得住任何检验的一大批优秀影片;三是“文革”后,在拨乱反正下所迎来的历史新时期中,所拍出的一大批颇具思想深度的经典之作。这是中国电影的三大丰碑。
若要认真总结,涌现这三大高潮、铸成这三座丰碑的因素不少,而我认为,除了党的正确领导外,在电影战线上实干的事业家们功不可没。在第一个高潮中实干的夏衍等老前辈解放后都走上了重要的领导岗位,继他们之后的代表人物北有汪洋,南有徐桑楚,这两位著名的电影事业家,以北影和上影为平台,为铸建后两座电影丰碑立下了汗马功劳,老影人一谈起他们,都会竖起大拇指。
去年,徐桑楚故世后,他虽离任已有二十多年,上影老、中、青三代影人都未曾忘记过他,自发前去告别仪式悼念老厂长的竟有两千多人。
那些耄耋老影人没有忘记,在历史政治运动中,老厂长如何千方百计地保护他们而宁可自己被戴上“右倾”的帽子的;没有忘记“文革”后,老厂长如何雷厉风行地拨乱反正,迅速解除他们身上的枷锁,使他们焕发青春、老树开花的。
那些在“文革”后已步入中年,却又因为“文革”十年的耽搁还未独立拍片的主创人员们没有忘记,老厂长是如何以老带新大胆地把他们推上创作一线的;没有忘记老厂长为他们担当过各种风险,并在创作中为他们严格把关,切实地扶植他们一部接一部地拍出了不少优秀影片的。
那些在“文革”中出自各种原因而造过他反的人,也没有忘记老厂长在“文革”后重新出山时,只要他们认识错误、吸取教训,仍然发挥他们一技之长,鼓励他们别背包袱,共同为中国电影的繁荣和发展贡献力量。
在老厂长“文革”后执政的十年里,上影厂老、中、青三代人拍出了一大批不同题材不同风格的优秀影片,在实践中培养出了一大批在全国电影界有重大影响和被观众喜爱的主创人员。那时的上影,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双丰收,不知为上海捧回了多少个大奖,而老厂长却从未为个人去争过任何奖项,却又把取得的经济效益,为职工们造了不少住房,彻底解决了长期以来上影职工的住房困难,让大家共享改革开放的成果,安心去拍好影片。不少前来为老厂长送行的上影普通职工们都在说:就凭这一点,我们都不应忘记他!我在追悼会上,还看到不少社会上的影迷,他们说:尽管那个时期,电影的片头字幕上还没有出品人的姓名,但大家都知道,上影有这样一位高品位的老厂长,出品了那么多不辱上海品牌的好电影,满足了各类观众的需求。
如今,有关电影的变化很大,原先事业单位的电影厂纷纷转制为企业了。民营的电影公司不仅允许存在而且如雨后春笋,活跃非凡。电视台也都在拍电影了。甚至作为个体,只要经过申报通过,也可制作影片。每年的电影总产量从以前的不满百部上升到了五百多部。片头字幕上,不仅出现了“出品人”的名字,而且总是赫然在目,列为首位……但为什么能让广大观众从心底里认可的好影片总是不多呢?我认为出品人的品位不高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你没有眼光没有胆色去抓准一个好题材能拍出好电影吗?你没培养、团结、发挥好一帮出色的主创人员能拍出好电影吗?你没有很高的艺术素质和制作经验能拍出好电影吗?你好大喜功却从来不承担失误的责任能让大家服你吗?出品人的品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影片的品位。不是你握有了资本就能拍出好电影的。
徐桑楚虽从未署过出品人,但他从影的经验是值得当下的出品人们好好学习的。他对市场的把握也基本上未失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