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视播出了三集音乐短片《马兰村歌声》。该片讲述了老革命邓拓之女邓小岚在退休后,去踏访父辈当年工作、战斗过的太行山区。她亲眼看见了那里百姓的贫困和孩子们渴求知识的愿望。于是,学习音乐的邓小岚决定从自我做起,倾其所有的能力,这么多年,往返于京晋,穿梭于太行,为马兰村的一群孩子免费提供乐器、传授音乐知识。如今那里已有了一支像模像样的中西乐队,孩子们已能演唱优美的多声部混声合唱了。音乐给了孩子们以温暖、力量和希望。
看了短片,我非常感动。本可享受清福、安度晚年的邓小岚,竭尽全力去奉献余热。她的此举,可能就改变了这群孩子们的命运。试想,如果我们有更多这样的人,那么,国民素质会有多大的提升,社会也会因之而更加和谐。
无独有偶。前不久,我接到了翻译家薛范的来电,被详细告知他正在黄浦区的各个街道社区,举办苏联电影的展演及其音乐、歌曲的讲座。一个已翻译、编配了几千首外国歌曲、坐着轮椅的古稀老人,本已功成名就,却不顾年老体弱,仍在为普及先进文化、音乐操劳、奔波着。
诚然,邓小岚、薛范们的行为和精神,对于当下某些人审美情趣的偏颇、价值取向的迷茫和敬业精神的缺失,无疑有着非常积极的警示作用。
中国至今还是个发展中的国家,国民文化素养还不高,亟待普及和提高。眼下学习艺术似乎却又成了热门,尤其是学习音乐,动辄几百、上千元一课时的昂贵学费,令大多数音乐爱好者望而却步。
如今,不跟随音乐艺术院校的老师学习,已极难考入专业艺术院校。而真正具备未来艺术家潜质的苗子,又不一定在富有家庭。若这样的状况不能及时改观,未来音乐艺术院校选择生源的范围会越来越狭窄,直至枯竭。那么,全民素质的提高,中国艺坛的繁荣和人才辈出,都将成为奢望。
其实,无论什么年代,老师向学生传道授业,都是天经地义的事。在眼下的商品经济社会中,老师们为生计收取一定的报酬也无可厚非。但问题是,这种收费不能无节制地攀升,最终导致绝大多数人没有能力来学习艺术。
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一个老师即使赚到了很多金钱,物质能得到很大满足,但精神层面未必幸福。若他能教出几个或一批出色的学生,将是无尚荣光的。
遥想当年,我国许多老一辈的声乐教育家沈湘、张权、蒋英、高芝兰等,他们教学生是不计报酬的,并把每个学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他们还以身作则,不仅教学生学艺,更多的是教他们做人。
在我国向文化强国迈进的今天,如何学习、继承和发扬老一辈艺术家的高贵品质和优良作风,如何克服、改正因经济转型而出现的不正常的文化、教育现象,尤显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