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有西安,东有洛阳,陕西与河南作为中原文化的两大宝库,值得我看、值得我思的东西有很多。在郑州,当我们一行下了车,站立在河南博物院前时,扑面而来的是微微有些闷热和夹着细微尘土的空气,阳光隔着厚重的云层照下来,使得博物院外观显得有些灰蒙蒙。想到来时路上看到的地铁工程,以及三不五时见到的在建高层,顿觉“情有可原”。不过当我走进馆内,沉寂千年的大量出土文物让我感到无比震撼,无论看多少次,心中对古代文明高超绝妙的艺术工艺的崇敬之情仍是丝毫不减。
【古而不“静” 如何复活力】
无论是否懂艺术、爱艺术,走进这里,谁都会驻足停留,谁都会不禁感叹,五千年来的中原文明真是博大精深,在没有工业、没有信息化的时代,单靠手工就能创造出如此花样繁多、色彩缤纷的陶器、青铜器、瓷器、玉器,实在是惊人。我一边欣赏着一边在思索,这些宝藏大多数的岁月都在地下度过了,它们幸运地度过了无数次的自然灾害,躲开了无数盗墓贼的黑手,如今能再次与人相会实属不易,什么样的展览风格才能让它们不仅只是换个地方沉睡,而是真正恢复活力呢?
我一直认为博物馆不应该给人“静”与“死”的感觉,无论是油画、雕塑这样“年轻”的展品,还是出土文物这些“老前辈”,其实它们都是十足的个性派,都有属于自己和所在城市的故事。河南博物院的馆藏真的很丰富,数量上达到了十四万件之多,每一件都很有观赏性。但我总觉得它们还在打盹,无法和我好好“交流”,让我多少感到有些无奈,多希望我不仅能在这里博过去的那些历史,更能读到现在的这个城市。
【旧而不“死” 如何共发展】
一说到河南,脑海里首先浮现出来的必定是少林寺和古文物,能够有如此名声赫赫的城市名片实在是幸运。如何打出这张独一无二的历史文化名牌,让更多人了解河南,喜爱河南,我认为这也是目前河南城市建设应当关注的问题之一。诚然,对比位于城郊的殷墟,位于市中心的河南博物院情况要复杂得多,如何把握好尺度,能在“跟上”城市发展的脚步,同步当地的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保持住自己的魅力和使命,可能会是河南博物院今后将要面临的主要难题。
作为我国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同时也拥有相当大的人口总量,这两年郑州的现代化发展更是相当快节奏。我不禁有些忧心,据说地下都是文物的这块宝地会不会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而失去它独有的古味儿?希望这只是我个人的杞人忧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