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在朵云轩上海书画出版社主持《书与画》杂志的编辑工作之初,曾设想把杂志的栏目尽可能地做到系统化、条理化,将历代重要的绘画作品按时序逐步介绍给读者,并将这类作品的鉴赏、画法和相关的习作讲评,分别在三个栏目中图文并茂地加以贯通说明和演示,以期既能有效地普及优秀传统,又能对读者有切实的帮助,并且先从山水画开始,然后再扩展到花鸟画和人物画。这个思路定下后,基于朵云轩与一些书画老前辈的关系,我就去找俞子才先生商量,经多次讨论后,确定遴选董源、巨然、范宽、郭熙等宋元十大家的十幅代表作品作为范本,由俞先生分勾、皴、染、点四个步骤,作图示范,我及时地配上画法的文字说明。这四个步骤是在同一幅画上完成的,每一步骤都须及时拿到出版社去拍照,每期为了这一栏目至少往来俞先生家与出版社之间四次。杂志出版后受到了普遍的好评和欢迎。花了二年半时间完成了这十幅画的评析和示范后(《书与画》当时是季刊),又充实大量局部放大的画面,集结成单印本《山水画皴法十要》。此书得到了谢稚柳先生的肯定,并为之撰写了序言,书写了扉页题签。因为这十幅画分别代表着山石的十种不同的画法,能帮助初学者循序渐进地进入传统山水画的艺术殿堂,所以也成了不少艺术院校的山水画教材,广受欢迎,出版后数年间添印了多次。
也许是俞先生的山水画技法特别适宜于教学,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出版社又交给我《俞子才青绿山水课徒画稿》一书的编辑任务。俞先生把平时陆续画就的近百幅小开本课徒画稿都交给我去整理拍照,分类编次目录,然后提出要补充修改的方案,请俞先生再画,先生总是不厌其烦有求必应,又勉为其难地陆续补充了些。其实,当时先生已久病不愈,难以提笔了。技法的最后一部分“步骤分解图”还没来得及动笔,俞先生就离世了。总编卢辅圣先生要我接替俞先生完成这一部分的工作,并编就全书,及时付梓。我只得战战兢兢地将不及先生于万一的十来幅画稿用以续貂,滥竽充数,并请顾廷龙先生书写了题签,终于使此书在先生逝世一年后得以面世。
与俞子才先生的合作,除了这两本书算是较为显著的成果外,其他还有杂志举办的“作者、读者、编者联谊会”了。当时我还年轻,请俞老先生是来压阵的,没想到在书画笔会时,他毫不吝惜地挥毫作画,并热诚地帮别人出主意。他那嘴衔香烟、喷云吐雾、妙语连珠的形象,还恍若在昨。1980年春节过后,朵云轩邀请了陆俨少、唐云、应野平、谢稚柳、程十发、陈佩秋等书画名家,召开了一次国画创作座谈会。那天对于海上画坛来说,可谓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大家畅所欲言。俞老先生以他数十年的学习和创作经验,谈了他的传统观和创新观,并为现场的青年学子解疑答惑,使我如沐春风。虽然时间已逝去了三十多年,与先生也天人永隔,但这一些经历是印象最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