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国庆节日里,网友习惯性地晒福利。大概经济低迷的缘故,不少网友抱怨单位抠门,“底线”几近突破:其中史上最抠门的5元过节费最引人注目,然而,大公司也好不到哪,有网友爆料某知名外企中秋福利仅45元,而且是和工资一起发(要扣税)。当然也有让人垂涎的,譬如“公司帮你还房贷”;还有富有创意的,比如“年假多5天”、“赞助谈恋爱”等。
福利无论多少,都能体现人文关怀,怕就怕“负福利”,比如就有网友抱怨加班,这样的吐槽已经成为节日惯性。就业者如此,一定角度上说,在校学生更是节日受害者。有网友微博晒出学校老师的大礼——“十一国庆狂欢大礼包之月考模拟卷”,“广州二中高一物理国庆礼包”。这样一份“厚礼”引发网友热传,网友大呼坑爹。作业包装成国庆大礼,虽偷梁换柱,但“金絮其外”的戏称,相比以往直来直往,也算好玩。
今年黄金周增添了多项公共惠民政策,发改委先后公布了两批门票降价景点名单,第一批名单遭到网友吐槽——降价景点多为冷门景点,吸引力不大。大批网友据此认为,此政策更像是打折促销,根本没有惠民诚意。而有媒体报道带有国情性质的节假日旅游景点“报复性涨价”现象,无疑提升了舆论的批评火力。第二批名单含金量有所提升,然而黄金周旅游作为一种中国式景观,难免让很多人感到不满,其中既对中国旅游业过度依靠门票现状不满,又对国人扎堆旅游感到无奈。微博上,一位网友发布其在八达岭长城的照片,人山人海的场景引发无数网友围观。
另一项惠民政策——高速公路节假日免费。黄金周期间,各地高速公路出现不同程度拥堵现象,尤其是在北上广等城市,情况尤其严重,关于政策利弊的讨论贯穿节日始终。尽管不少人对免费政策提出质疑,但从长远看,强调高速公路公益性得到多数人的认同。
中央电视台《走基层》栏目近日做了一期有关“幸福”的节目,记者随机提问路人:“你幸福吗?”——青年旅客答:“幸福啊,幸福这个词太麻烦”;这样的回答固然让人深思,然而更让网友忍俊不禁的是大叔一脸淡定地答:“我姓曾”;而另一位吃低保的观众回答说“我耳朵不好”则更显得意味深长。答非所问或并非有意,但这种回答方式却经常被解读为对媒体提问的巧妙回答,并被网络冠以“神回复”。
电视台的提问遭到网络恶搞,电视和网络都在反映中国社会,健康的人生不可偏废其一。
(作者为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特约舆情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