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6:上海海洋大学100周年校庆特别报道
     
本版列表新闻
~~~——上海海洋大学建校百年历程追述
     
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培育海洋科技人才 探究蓝色世界奥秘
——上海海洋大学建校百年历程追述
马亚宁
■上海海洋大学沪城环路校区
■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校舍内景
■2008年5月6日,上海海洋大学揭牌仪式举行
■2010年12月10日,国家海洋局、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上海海洋大学签约仪式
■上海海洋大学洋山港海洋观测站揭牌
■2005年青年教师李曰嵩参加南极科考
■科学商店志愿者向市民宣传食品安全知识
■上海海洋大学学生参加俄罗斯“PALLADA”号帆船航海实习
■舞蹈《紫禁流云》荣获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荣获全国一等奖、优秀创作奖
■学校多年来参与我国神舟载人飞船项目
■2011年10月上海海洋大学与台湾苗栗县签约共促大闸蟹产业发展
  本报记者  马亚宁

  创立于1912年的上海海洋大学,前身是由张謇、黄炎培于1912年创办的江苏省立水产学校,1952年成为国内第一所本科水产高校——上海水产学院,1985年更名为上海水产大学,2008年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

  百年风雨,百年磨砺。学校五次搬迁,十一次更名,一代代海大师生秉承“勤朴忠实”的校训精神,沐风栉雨,自强不息,走出了一条特色办学之路,为国家培养和输送了一大批水产和海洋人才,被誉为“中国水产教育的摇篮”。今天,上海海洋大学已经成为一所以海洋、水产、食品等特色学科为主,农业、理科、工科、文科、经济、管理等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

  渔权海权 因时而立

  清末,为抵御德、日等国侵渔,受实业救国、教育救国思想影响,清末状元、翰林院修撰张謇指出“渔界所至,海权所在也”,于1904年向清廷奏议创办水产学校。经黄炎培襄助,1912年江苏省临时省议会决定,创办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毕业于日本东京水产讲习所(东京海洋大学前身)的张镠受命筹办并任校长。

  办学初期,由于地处吴淞炮台湾,学校因又俗称“吴淞水产学校”。经过陆续建设,到1923年教学楼、自修室、织网工厂、实习基地、实习船以及游泳池、篮球场、足球场等一应俱全,成为国内设备最完善的水产学校。1921年,学校成立全国第一个养殖科,1924年成立航海专科,1925年成立远洋渔业专科。1927年,学校更名为第四中山大学农学院水产学校。1928年4月,又更名为国立中央大学农学院水产学校。1929年7月,恢复江苏省立水产学校校名。抗日战争期间,校舍被日本侵华军炮火夷为平地,部分师生辗转到四川合川(今重庆合川)维续水产教育。从1912年创办到1937年毁于战火,学校共培养479名水产、航海专门人才,成为中国近现代水产、航海等事业的骨干。

  1947年,经侯朝海等奔走呼吁,学校在上海恢复办学,更名为上海市立吴淞水产专科学校。1949年解放后,华东军政委员会先后拨军工路334号、580号为校址,并将学校更名为上海水产专科学校。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后,学校升格为上海水产学院,成为我国第一所本科高等水产学府。朱元鼎、陈子英、王以康、戴岂心、华汝成、翁斯鉴、马凌云等著名学者陆续来校任教,在鱼类学、水产养殖、水生生物、水产加工、渔业资源等领域陆续做出众多开创性成果。

  1972—1979年,上海水产学院搬迁至厦门集美,更名为厦门水产学院。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原址恢复办学。1985年更名为上海水产大学。期间,学校在鱼类学、池塘养鱼、鱼病防治、海带南移舟山、天然大水面养殖、鱼类育种、鱿鱼钓、金枪鱼钓、坛紫菜育种、中华绒螯蟹育种、河蚌育珠等领域取得一系列重要成果,获得数十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项。

  为适应国家海洋事业发展需要,2008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更名为上海海洋大学,并于同年10月搬迁至位于东海之滨、滴水湖畔的1600亩沪城环路校区,在崭新的校园开辟崭新的事业。

  20世纪初,学校背负振兴民族水产业、“护渔权,张海权”的使命因时而立,如今在海洋事业日新月异的美好时代,上海海洋大学也必将因时而兴,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勤朴忠实 孜孜以求

  1914年2月8日,首任校长张镠宣布对学生之希望“五事”,即:勤勉,造成诚朴之校风,戒浮嚣,勿空谈国事,当自食其力。同年9月1日,学校将此提炼为“勤朴忠实”四字,并定为校训。一代代海大人在此精神指引下,勤奋敬业、质朴大方、爱国荣校、求真务实,不断致力于水产与海洋的高等教育与知识创新事业。

  20世纪50至60年代,学校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鱼类学家合作,开展东海、南海等海域鱼类区系调查,先后主编、参编《南海鱼类志》《东海鱼类志》《南海诸岛海域鱼类志》等专著,为摸清我国鱼类资源和鱼类志书撰写做出重要贡献。

  ■中国鱼类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的朱元鼎,一生曾发现鱼类48新种、10新属、4新亚科,发表研究专著和论文67部(篇),其中《中国鱼类索引》是中国第一部较系统的鱼类分类学专著。

  ■我国最早出版的3本鱼类学教材——《鱼类学讲义》《鱼类分类学》和《分门鱼类学》是由上海海洋大学编著或编译的。

  ■张友声、乐美龙等编撰出版中国第一本《渔具理论和捕鱼技术》。

  ■施彬带领青年教师与上海海洋渔业公司合作试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强功率探鱼仪。

  ■编制全国第一份《渔捞海图》。

  ■国内首次进行河蚌培育淡水珍珠试验取得成功。

  “文革”期间,学校教师克服重重困难,坚持科研工作,取得了河鳗人工繁殖、家鱼人工繁殖、紫菜栽培、河蟹人工养殖与繁殖、人工合成多肽激素及其在家鱼催产中的应用等一系列科研项目。

  ■由朱元鼎任组长,与厦门大学、集美水产学校、福建农学院、福建省水产研究所等共同组成的调查组,历时5年调查完成《福建鱼类志》上、下卷,对保护和开发福建鱼类资源提供了重要依据。

  ■1973一1980年进行的河鳗人工繁殖研究取得重要突破,达到当时国际领先水平。

  ■1978年,河蚌育珠、池塘养鱼高产试验、鱼蛋白发泡剂的研究、鱼用催产新激素——释放素及其类似物的应用等4项成果,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改革开放后,学校科研更是硕果累累:1980—2000年取得13项国家级科研成果奖,2001—2012年累计获得8项上海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6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其中,坛紫菜营养细胞直接育苗和养殖的研究、青草鲢鳙鲂鱼受精生物学的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研究、上海市郊区池塘养鱼高产技术大面积综合试验、鲤鱼棘头虫病的研究、自行往返远控潜吸式清淤机、日本海柔鱼钓渔场调查和钓捕技术研究、中型草型湖泊渔业综合高产技术研究等研究成果,均为我国水产业的发展创造出显著经济与社会效益。

  ■朱元鼎、孟庆闻完成的《中国软骨鱼类侧线管系统及罗伦瓮和罗伦管系统的研究》专著,获1987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系我国目前海水鱼类研究所获最高奖项。

  ■李思发等历时15年成功培育“浦江1号”、“新吉富”罗非鱼等新品种,造就我国水产动物种质资源研究和种质创新的基地。2008年5月,李思发被授予世界水产养殖学会终身成就奖,是大陆水产科技工作者首次获此殊荣。

  ■李家乐教授培育出了我国第一个珍珠贝类新品种,现在上海海洋大学已成为我国淡水珍珠的主要研究基地。

  ■马家海主持紫菜减数分裂的研究项目,首次报道紫菜减数分裂发生于紫菜壳孢子时期,被藻类学界所公认。

  ■严兴洪在国际上完成首例江蓠原生质体成株培养,选育出我国首个具有知识产权的紫菜良种——坛紫菜“申福1号”。

  ■何培民在国内率先应用大型海藻栽培系统研究对我国富营养化海区开展生态修复,并首次相应建立大型海藻生态修复配置模型。

  ■周志刚在国际上首次获得可以识别海带雌、雄配子体的分子标记。

  ■杨先乐教授领衔,建立全国第一个国家水生动植物病原库。

  ■崔建章、朱清澄等先后完成“神舟”系列火箭海上救护打捞网的研制任务。

  服务社会  把论文写到祖国的江河湖海上

  百年来,上海海洋大学始终坚持高举水产高等教育旗帜不动摇,将科技服务践行于祖国的田间地头,人才培养根植于祖国的水网阡陌,积极服务中国渔业事业发展。“把论文写在辽阔的大海和祖国的江河湖泊上”。

  朱元鼎、侯朝海、王刚、陈子英、王以康、戴岂心、马凌云、孟庆闻等学术大师坚持深入生产、服务实践,形成学校一脉相承的优良传统。他们从为解决中国人“吃鱼难”题攻坚克难,到为人们“吃好鱼”开拓性地致力于种质研究、远洋渔业,再到如今积极探索环境友好型海洋生物资源开发模式;为推广生态养殖新技术,农业部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首席专家王武与基层科技人员一起总结出“盘山模式”“高淳模式”、“宝应模式”等生态养殖模式;为解决新疆地区吃鱼难、吃好鱼的问题,朱学宝主持陆基工厂化生态养殖系统在新疆建成,“天山雪蟹”成为我国最西端生产的中华绒螯蟹……

  2005年起,学校将技术推广工作组织化、规范化、经常化,组织党员教授服务团赴渔区开展技术服务。截至2011年,上海海洋大学教授、博士脚步遍及全国34个省、市、自治区和直辖市的123个县,举办渔区培训班123期,培训农民9145人次。同时,作为技术推广项目之一的全国河蟹大赛,至2011年已连续举办5届,旨在服务蟹农养好蟹,指导市民吃好蟹。今年9月,上海海洋大学与台湾苗栗县合作养殖的首批优质大闸蟹在台湾上市,标志着祖国大陆向台湾首次正式输出农业技术取得成功,并在项目合作中在台湾创下了两岸合作、蟹苗检疫进口、饲喂专用饲料、实地技术辅导、防伪蟹环认证五项第一。

  学校还和上海市食品研究所强强联手,组建了食品安全研究中心,聚焦水产品、畜产品、农产品等食品安全风险评估、食品理化安全、食品生物安全等方向,通过5年研究,奠定研究中心在鱼类、虾类、贝类、蟹类、豆制品、肉制品、乳制品等研究领域的技术优势,为提升上海乃至全国食品安全研究水平提供了有力技术保障。

  学校更名后,制定《上海海洋大学海洋学科发展规划》,确定了“聚焦、错位、合作”的学科发展思路,明确了海洋科学、水产科学、食品科学与工程三大学科重点发展领域。2009年,国家海洋局与上海市共建上海海洋大学;2011年农业部与上海市共建上海海洋大学。面向服务国家海洋战略,学校规划了“服务于国家海洋战略的高水平海洋学科专业群建设工程”,以建设国内先进、国际知名海洋学科专业为目标,重点建设“海洋渔业、海洋生物与环境、海洋信息、极地海洋生物和海洋经济与管理”五大学科领域的13个学科方向,重点建设海洋科学、海洋技术、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等10个涉海本科专业。

  培优育优 助力成才

  百年树人,系于质量。学校以质量兴校、人才强校为根本,秉承“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的教育理念,致力于“让每一位学生在学校得到最好的教育,让每一位学生在毕业时都能找到合适的工作,让更多学生在工作以后都能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为社会培养理文互通、手脑并进、勇于担当、善于创造的复合型人才。学校还选派优秀学生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日本北海道大学、东北大学、东京海洋大学等境外机构交流学习。学校本着“兴趣驱动、自主实验、重在过程”的原则,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及实践平台,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及创业兴趣,提升学生创业能力。

  校园里,各种文化精彩纷呈。学校有多达100多个学生社团。其中,IT社团获得全国明星社团,多个社团被评为上海市明星社团等,大学生艺术团由闵惠芬、汪天云、曹丁、秦怡、黎仲诚、曹燕珍等著名艺术名家任兼职艺术教授。在他们指导下,大学生艺术团已发展成为集交响乐团、合唱团、民乐团、舞蹈团、武术团、播音主持团、电声乐团、曲艺团等为一体的500余人规模的艺术团队,曾取得全国第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优秀组织奖、2个一等奖。

  坚持素质教育,百年海大桃李芬芳,道德品质优秀的学生纷繁涌现。如张佳汇率先成功捐献骨髓;郭帅牵头成立上海百凤家禽专业合作社带动农民致富,被誉为上海市大学生村官创业第一人;王文龙开发观赏水母专用饵料和饲养用品获得多项国家专利,部分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与时俱进 扬帆海洋

  进入新世纪,上海海洋大学提出新的建设目标:到202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海洋、水产、食品等学科优势明显,理、工、农、经、文、管、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教学科研并重,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特色大学。

  目前,学校突出水产、食品和海洋三大学科领域,拥有3个一级学科博士点、21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个博士后流动站;10个一级学科硕士点、43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个专业学位点;46个本科专业及方向,10个高职专业;现有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2个省部级重点学科,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4门上海市精品课程;建有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农业部重点平台7个、上海市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以及1个面向海洋科学研究的海洋科学研究院。

  学校与美国、日本、俄罗斯、澳大利亚、韩国等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的大学以及多个国际组织有着密切的交流与合作,并与境外多所大学互派留学生,长期参与中美海洋生物资源合作计划,与联合国粮农组织、亚洲水产学会、国际水生生物资源管理中心等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

  2007年10月5日,在学校喜迎95周年校庆之际,江泽民同志欣然题词“培育海洋科技人才,探究蓝色世界奥秘”;2012年8月20日,在学校喜迎百年校庆之际,江泽民同志再次欣然题词“发扬优良传统,不断开拓创新,把上海海洋大学建设成为一流的高水平特色大学”。学校将以此为要求,继承学校创办之初就与国家发展“同呼吸,共命运”的优良传统,不断谱写我国海洋高等教育的新篇章。

  正如校长潘迎捷在海大百年校庆来临之际的回顾与展望:历史已经证明,谁主宰了海洋,谁就主宰了世界。学校正处在“提高质量,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开发蓝色国土,发展海洋科技、培育海洋人才,我们责无旁贷。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十年之变喜迎党的十八大特别报道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科教卫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法治新闻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5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6版:上海海洋大学100周年校庆特别报道
   第B17版:上海海洋大学100周年校庆特别报道
   第B18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19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20版:人才
   第B21版:广告
   第B22版:广告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品牌透视
培育海洋科技人才 探究蓝色世界奥秘
新民晚报上海海洋大学100周年校庆特别报道B16培育海洋科技人才 探究蓝色世界奥秘 2012-10-31 2 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