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焦点
     
本版列表新闻
“设计之都”活动周明开幕“设计地图”将首次发布~~~
“设计之都”活动周明开幕“设计地图”将首次发布~~~
“设计之都”活动周明开幕“设计地图”将首次发布~~~
     
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设计之都”活动周明开幕“设计地图”将首次发布
按“图”索骥感受上海创意生活
叶薇
■外滩源的老建筑在灯光的衬托下格外迷人,像这样的一些申城休闲新地标集聚了大批文化创意产业 杨建正 摄
  本报记者  叶薇

  上海加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获“设计之都”称号已有两年。建“设计之都”,不再只是口号,而是渐渐走进市民生活,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参与“创意设计”。

  漫步圆明园路的花岗岩小道,感受外滩建筑群的沧桑;到设计师品牌集成店,买件个性潮衫;去创意餐厅吃饭,欣赏独具匠心的主题;入住由旧兵营改造的酒店,砖墙、水泥天花板,别有韵味……这些隐藏在上海各个角落的创意场所,第一次被整体挖掘,集体亮相。“设计之都”活动周明天开幕,届时将发布上海设计生活地图与产业地图,精选276个充满设计特色的消费、休闲场所、创意集聚区及大师工作室,公众可按图索骥,感受设计魅力。

  多互动激发设计需求

  市统计局最近发布公共文化场所利用状况调查,指出仅三分之一的市民知道上海有文化创意园区,76.4%的受访者没去过。文化创意园区的吸引力与影响力有待加强。

  上海现有114家授牌的文化创意园区,其中一部分专业性强,以办公楼为主;另一部分如8号桥、M50、1933老场坊、红坊等,业态多样,渐成上海旅游、休闲新地标。“我们希望这些园区成为人们体会创意、感受设计的前沿,但目前做得还不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上海)推进办公室秘书长林艺说。

  在M50创意园区总经理王艺看来,让公众参与、体验创意,能最大程度激发设计需求。全面开放,是M50的特点。过去,来园区的市民以“游”为主,欣赏艺术;现在逐渐从“游”向“玩”转变,参与艺术创作。自制蛋糕、设计银饰、缝制布娃娃……一些以手工DIY为特色的“微创意”颇受欢迎。

  在细微而频繁的互动中,园区管理者看到了发展新方向。王艺说,公众广泛参与启发了M50的转型思路,提炼出品牌的核心价值“艺术、创意、生活”,从做园区转型到做品牌。园区携手著名设计师,成立“M50漫生快活”品牌,设计紧扣生活,开发创意产品,半年就吸引20多名设计师,成功打样200多款产品。

  “‘漫生快活’展馆内有个陶艺体验馆,许多初学者乐此不疲,学做各种造型的陶杯。跟他们互动,也有助于设计师充分了解消费者,开拓思路。”王艺说。

  寻创意从园区到城市

  其实,创意并不仅仅在创意园区里能找到。本次活动周将设立“设计之都年度评选”,第一次请来数十位上海创意设计界及时尚生活界的人士评选创意场所。

  “近几年,创意的概念不再局限于创意集聚区,而是向城市转变,要让所有市民和游客都能感觉到,自己身处一座具有创意与设计感的城市。”林艺介绍,候选创意场所包括设计师品牌店、酒店、餐厅、时尚综合体等,遍布上海大街小巷。有些是老建筑改造后的新空间,如外滩源;有些则是重建的创意场所,如世博园。“上海的创意设计蕴藏在人们的生活中,随意打开一扇门,就可能是不一样的天地。”

  此次发布的“设计之都”生活地图,以直观的方式,把“隐于市”的创意场所挖掘出来——设计感十足、新鲜有趣,蕴藏原创设计力量。打浦路上有家店很特别,所有服装、手袋、配饰甚至家居用品标签,都写着设计师的名字。“我们主推独立设计师作品,其中60%以上来自本土,打造‘个性商品’整体品牌。希望更多人能在这里了解原创设计。”店主易辉说。

  上海市创意产业展示与服务平台副主任何炯,亲历了上海申报“设计之都”的全过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设计之都’,有详细标准,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营造创意设计的氛围,包括要建设多少公共创意文化设施、大众参与度如何、政府有哪些支持政策等,都有明确界定。建‘设计之都’,必须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切身感受到创意设计的魅力。”

  设计时不能光拗造型

  上海的创意设计离世界一流水平还有差距。“不是我们的产品不具艺术性,而是设计理念有差异,缺乏‘设计为人’的考虑。”何炯直言。

  在美国考察时的一次经历,令她印象深刻。洛杉矶市政府大楼旁有一幢白色高层建筑,造型别致,充满设计感。“看上去像博物馆或市民活动中心,没想到竟是监狱。”何炯分析,美国政府如此规划设计,是为了时刻提醒从政者要廉洁,否则办公室将直接“搬”到隔壁。仔细打量这幢建筑,楼群窗户的设计与众不同——都是外凸狭窄条形透明有机玻璃,囚犯的脑袋伸不到窗外,却能最大限度地看到外面的世界,享受阳光。“设计直指人性,是‘自由’与‘监禁’最直观的撞击,监狱的设计本身已超越了繁杂的说教。”何炯感叹说。

  她坦承,这样充满人文关怀的设计在国内很难找到,“设计应回归‘为人服务’的本源,它不是一个孤立的行为,只有与城市发展、社会发展相互匹配,才有价值。”

  曾有一名本土设计师以石库门为元素设计了一款茶叶罐,造型漂亮时尚,却卖不出去。“类似的失败例子很多。”何炯认为,设计师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消费者。比如,那款茶叶罐,罐体做得很大,且没有设计装茶叶的锡纸,不实用,自然不受欢迎。“说明设计师自己不喝茶,也不懂茶文化,没有从使用者的角度考虑。谁会用那么大的罐子装茶叶?非常不方便,哪怕设计得再好看,也很难打开销路。”

  搭平台设计走向市场

  把设计转化成产品,再转化成商品,这个过程不能单靠设计师或企业。加入“创意城市网络”后,上海搭建了各类公共服务平台,助推设计真正走向市场。

  何炯认为,设计师的成败受制造者和消费者的双重影响。比如,很多产品需要开模具,设计师必须寻找传统制造业生产。曾有一名设计师以扇子为载体设计了一款产品,不料采购“原材料”时发现扇子的起订数是10万把,结果他囤了一仓库扇子,加入自己创意的产品却只卖掉几千件。

  何炯分析了许多设计师在发展品牌中暴露的问题:一是不了解工业和制造体系,纯粹做个人设计;二是不掌握销售资源,不了解市场。“大部分的设计师都是以表现个人思考为主,既有风险,又具偶然性,只有与市场吻合才能取得成功。”

  上海市创意产业展示与服务平台计划打造上海创意礼品集成平台,整合各种优秀的设计人才和资源。先征集、筛选创意作品,再为设计寻找销路。

  “由平台牵线,帮设计师与商业网点对接,再由平台统一包装,用统一的门店形象展出。”何炯介绍,今后,以“上海设计”为核心的礼品集成店,有望出现在商场、机场、旅游景点等公共空间,以展销体验中心或特色专卖店形式运作。所有礼品统一包装,但每个礼品又会保留原设计师的品牌。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焦点
   第A06版:十年之变喜迎党的十八大特别报道
   第A07版:民生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科教卫新闻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财经新闻
   第A18版:财经新闻
   第A19版:文娱新闻
   第A20版:文娱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法治新闻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汽车/我爱我车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5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6版:上海海洋大学100周年校庆特别报道
   第B17版:上海海洋大学100周年校庆特别报道
   第B18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19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20版:人才
   第B21版:广告
   第B22版:广告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品牌透视
按“图”索骥感受上海创意生活
“设计之都”首次冠名活动周
“创意城市网络”有7个主题
新民晚报焦点A05按“图”索骥感受上海创意生活 2012-10-31 2 2012年10月3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