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员工变股东
段保通是上海电信研究院的研发人员,以往一直从事着IPTV机顶盒的标准规范、检测等相关工作。电视的一代代升级,总伴随着硬件的更换,“能不能不换硬件也能升级换代?比如,不换电视机、不换机顶盒,也能看互联网电视?”他有了创业的打算,正好中国电信在上海成立了创新孵化基地,他就带着“电视快车”的创业计划,通过了一轮又一轮的筛选,入选创新孵化基地首批14个“孵化”项目。半年后的今天,他的5人团队研发的“电视快车”项目已趋完善,获得了投资人的青睐,不久,就有望成立专门的公司,开发、销售“电视快车”。他和他的团队“在职创业”迈出第一步。用不了多久,全国1700万IPTV用户,就可以不换硬件设备,在电视上看海量互联网视频节目,并且还能用手机、IPAD,以触摸和语音方式遥控电视机。
像段保通团队一样,中国电信创新孵化基地首批14个孵化团队全部实现“入孵”时制订的目标。其中,“来电情景”“找货宝”“天翼物流智能网关”等即将进入公司化运作阶段,团队成员将实现从国企员工到创新企业股东的转变。中国电信表示,希望在未来五六年内,通过在上海的创新孵化基地,培育出市值百亿的创新企业。
把脉市场搞研发
长期的计划经济模式,让电信这样的国企创新活力不够。研发人员也习惯按“上头”指令进行工作。能不能调动企业员工的创新活力?今年3月22日,中国电信在上海成立了创新孵化基地,在集团内征集创新项目。各省市电信公司上报了300多个创新项目,基地组织专家进行评审,最终筛选了14个项目入驻基地,快速孵化。
与一般的创业不同,电信创新孵化基地给了创业者六个月时间进行“在职创业”——工资照发,配备创业导师,这被比喻为“带着救生圈的游泳”,目的是提高项目孵化的成功率,调动企业科研人员的创新积极性。
与以往的研究进程向“上级”汇报不同,进入创新孵化基地的项目,需时刻接受市场的检验。做“来电情景”的团队,一开始时按电信的习惯把项目叫作“天翼情景”,后来团队人员发现在手机上下载这一应用的,70%左右不是电信天翼手机用户,“再叫天翼,会影响手机用户的下载量”,于是按着“苹果”思路,项目改名“番茄”,但指向不明确,影响了搜索量,再度改名为“来电情景”。“这样,用户以‘来电’,‘情景’为关键词进行搜索,都能搜到,”这个项目目前下载量已达80万以上。最让创业者想不到的是,这个可以设置“开会”、“健身”、“开车”等来电情景的应用,竟获得了流水线上打工者的青睐,因为可以DIY个性彩铃,让高强度的流水线工人有了展示个性的机会。
“找货宝”项目,针对的是从事煤炭货运的司机。为了摸清司机的需求和爱好,从陕西榆林来到上海进行项目孵化的开发人员,没有坐在办公室搞开发,而是应聘到了货运公司,当了三个月货运司机,跟司机交朋友,蹲在司机常去的小饭馆了解信息。终于,他们的“找货宝”提供的煤炭货运信息与司机需求对路,再找陕西电信合作开发相应套餐,受到了司机青睐,已有1万多司机化钱买信息。这个团队如今远赴鄂尔多斯开发新的应用项目,驻守在进沪高速公路了解货运信息,针对上海货运市场开发新项目。
据悉,为了快速实现创业目标,在孵化基地的好几个开发团队,已计划卖房创业,尽快将项目推向市场。
面向社会找项目
创新孵化基地成功“孵”化出一批受投资基金青睐的项目,引发社会对基地的关注。记者从中国电信了解到,目前,孵化基地正在筛选第二批入孵项目,与首批项目均面向中国电信内部员工不同的是,第二期共征集集团内外部项目330个,其中社会项目达到98个,最终已选定31个内部项目和11个社会项目进入终评程序。社会项目的引入是中国电信创新孵化实践的又一次积极探索,意味着正式步入“开放”阶段,可以为社会上有志于创业、但受困于资金和资源的人员提供施展才智的机会和平台。
本报记者 沈敏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