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Michael Tilson Thomas,乐迷简称MTT)与旧金山交响乐团访沪,在东艺连开两场音乐会。本人慕名而去,感到实至而后名归。
我们多少都听过名指挥与名乐团的合作,效果却“没那么好”的演出。客席指挥在不同乐队间飞来飞去会增添不确定性,首席指挥频繁跳槽也不少见。而要真正塑造一种交响乐风格,除非指挥与乐队长期磨合,否则很难做到。MTT成为旧金山交响乐团的掌门人已17年,如此稳定的合作,在今天相当罕见。
MTT最拿手的是现代音乐和马勒,11月14日音乐会却近似“拉赫玛尼诺夫专场”———《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与《第二交响曲》,这让我感到新鲜。
在“狂想曲”中,指挥与乐队呈现了在老一辈名家手中才能听到的东西:细节中的千锤百炼,乐队音响整体上的凝聚感。演奏家们不仅技术高超,更能够进一步超越技巧,达到深深的默契。MTT像外科医生那样,细细剖析作品迷人的管弦乐法,而非一味推动浪漫情感的奔流。他维持乐队与独奏钢琴的平衡十分用心。王羽佳的演奏也可谓精彩。她弹出漂亮的音色,颗粒分明而不枯干。无论抒情还是“放电”,钢琴家都能尽职尽责。
《第二交响曲》的演奏更精彩。此曲秉承柴科夫斯基的浪漫风格,但比老柴多出一份散文式的感怀。作曲家沉浸在阴郁而宽广的抒情性中,直到后两个乐章才渐渐走了出来。MTT与旧金山乐团的风格特点完全浮现,我称其为“凝练与集中力的美”。乐队音响从不铺张,每一组乐器的音色皆美,但无论在线条的塑造,还是整体的音响造型方面,他们首先注重的不是表现气势或美声,而是追求一种凝练感,一种音响的品格。
乐队似乎能在每一细节上都保持高度的集中力,演奏有一种非凡的专注。细节之美好像一刀刀被雕刻出来,同样可贵的是含蓄,却极敏锐的节奏感。抒情的旋律在全奏中流淌时,音乐的外观总是内敛的。可在情感的表达上,又能切中要害。尤其第三乐章,作曲家的旋律天才登上高峰,演绎者的音乐表现亦达顶点。那个美妙的旋律最初出现时,听者的心大概已经被它俘虏了。整个乐章表现出非凡的控制力,尾声渐弱的效果令人心荡驰,如果不是太过陶醉的话,我都想在乐章间鼓掌。
一首不算热门的交响曲最终竟赢得全体起立鼓掌。事实证明,要攀登交响乐艺术的高峰,明星组合仅是第一步,排除万难,追求稳定而有成效的合作才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