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14:特稿
     
本版列表新闻
历经六十载风雨,尊重逝者抚慰生者,三代劳模讲述——~~~
     
2013年01月06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历经六十载风雨,尊重逝者抚慰生者,三代劳模讲述——
龙华殡仪馆往事
姜燕
■ 改建后的龙华成为一处充满现代气息的殡葬场所 本报记者 周馨 摄
  本报记者 姜燕

  不久前,上海市龙华殡仪馆度过了60岁生日。它的名字,在上海家喻户晓。60年来,多少市民在这里洒泪送别亲人。60年来,一代又一代龙华人在这片土地上默默奉献,像送别亲人般让逝者体面地走好人生最后一程。

  有些东西变了,平房变成了楼房,荒地变成了花园;有些东西没变,尊重逝者抚慰丧家的精神没变。

  冯长春、张宏伟、王刚,是龙华三代全国劳模,他们的口述实录,记载着龙华殡仪馆鲜为人知的服务故事。

  爬进烟囱掏积灰

  冯长春1938年出生,1973-1998年在龙华殡仪馆工作,先后服务于火化组、服务组和天使酒家。

  许多在上海的年轻人都不知道,龙华殡仪馆很长一段时间里提供火化服务,直到1997年。

  1973年,35岁的冯长春为照料4个孩子,在民政系统内部调动,来到家对面的龙华火葬场,当了一名烧炉工。

  “那时候,火化炉是工人自己造的。质量比较差,但是省钱,一台只要3万元。”冯长春记得,“土火化炉”的炉门得靠人工拉起来,遗体烧好拉门时,炉膛的温度还有800度,火会“呼”地冒出来,把工人的头发衣服都烧着了。

  他还记得,1976年夏季高温,由于当时的居住条件不好,降温设施差,许多老年人抵挡不住,撒手人寰。那年,业务量特别大,最多的一天要烧220具遗体,炉子24小时不停。工人也几乎如此,头天工作23个小时,回去休息一两个小时,又赶来上班。

  龙华办追悼会的礼厅,分大厅、中厅和小厅,可他脑海中最清晰的一个地方是免费厅。那是专门为收入不高的郊区农民设立的。每天,丧家开着拖拉机从很远的乡村把遗体送过来,在二三十个平方米的免费厅里举行,简短的见面仪式后,便将遗体送去火化。厅和整容全免费,农民只需花10元钱火化费。农民通常要马上带骨灰回去,龙华总是为他们打破火化班次,即来即火化。龙华公益的传统从过去延续到现在,后来推广到全市的“千元丧事”,正是2004年由龙华殡仪馆首创。

  在那个思想单纯的时代,人们的干劲都大,积极性高。老冯更是卖力,他被同事们记得最牢的一件事,是清理火化间的烟道。由于火化量大,每隔很短的时间,烟囱里就积满灰尘,很难清理,他总是爬进烟囱,把里面的积灰掏个干净。

  老冯也会动脑筋,198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1990年,他因健康原因不得不离开火化组。令领导和同事诧异的是,他主动要求到服务组,“直接面对丧家的服务是殡葬工作的第一线”,按冯长春的理解,应用周到的服务缓解丧家悲痛的情绪。

  他首先琢磨的是算清追悼会用的横幅的尺寸,此前有人来问横幅的高度和宽度是多少,竟然没人答得出。为此他特地去买了本书,还在下班后登高丈量礼厅前台的尺寸。擦拭盖住遗体的有机玻璃罩,如果用冷的毛巾擦,会遗留下水渍,他发现用热毛巾擦就没有。遗体推进礼厅开追悼会,遗体的盖布拖在地上很容易弄脏,老冯想到,丧家看到会老勿适意,每次都会换上他自己准备好的白布。“一点脏都不能有,这样才能减轻丧家的痛苦和悲伤。”

  在服务组短短3个月的时间里,老冯把工作做得有声有色。龙华殡仪馆新办的天使酒家经营不善,领导派老冯去“救场”。老冯动起用服务质量留住丧家的脑筋。不少丧家到龙华殡仪馆办手续时,看到天使酒家的招牌,会问问豆腐饭的价格。老冯总是热情地包揽:“你要办丧事,我来替你办,有困难我帮你解决。”于是,化妆、订礼厅,老冯在不知不觉中办起了现在为人熟知的殡葬“一条龙”服务。由于有诚信,丧家一传十、十传百,接受老冯“一条龙”服务的越来越多。

  “就一辈子,没什么不好”

  张宏伟 1964年出生,1987年进入龙华殡仪馆工作至今,一直在化妆组工作。

  原先,张宏伟在长宁区一街道工作,后因姨父在龙华殡仪馆化妆间的关系,他24岁时来到这里。在当时,这是殡葬业招工的主要途径。曾于上世纪90年代任龙华殡仪馆主任的朱金龙说,最初也尝试过面向社会招聘,但社会上对殡葬行业持有偏见,根本无人应聘,只能求助于街道或“内部发展”,所以一个家庭两代人都做殡葬的现象非常普遍。这个状况在近10年内有所改观,殡葬行业内渐渐出现了大学生的身影。

  来了25年,龙华殡仪馆变了,原来从外面一看就是个火葬场,现在看起来像个大花园。有一次,有个老太太路过此地,以为是个公园,好奇地要进来转转,偶遇张宏伟,便问这是何地,一听说是龙华殡仪馆,立刻“吓势势”,连说“我们老年人还是离这里远一点”。

  有些东西,从他进来,到现在也没变。张宏伟一直记得刚入行时,师傅对他说的话:“对待遗体要像待亲人一样,不能把他当成一件东西,而要当成一个人。”后来,他也带了徒弟,徒弟手稍微生一点,他就会在旁边说:“轻点,他痛的。”

  二十多岁,血气方刚时,张宏伟也曾在被丧家一次推打之后反应过激。但后来,他越来越为丧家着想。一个小伙子不幸遇车祸身亡,抢救时,头发被剃光了,殡仪馆的假发因遗体头部肿大戴不上去,家属拿来的戴上去又不像逝者生前的模样。为此,张宏伟亲自陪家属去买,请柜台的师傅根据照片做好之后,再拿回来给逝者戴上。还有一次,晚上11时,张宏伟接到单位打来的紧急电话,让他立刻赶往浦东机场接一个女孩的遗体,她在三亚旅游时出了意外,痛失爱女的父亲包机带她回沪。凌晨两时许,张宏伟一行才回到殡仪馆。当晚,女孩的父母坚持要和女儿睡在一起。张宏伟等人劝慰许久,才劝得他们离开。次日清早,两人回到殡仪馆时,看到女儿已经换好衣服化好妆,宛如生时。考虑到是个未成年的女孩,张宏伟提议,不要像大人那样开追悼会,以追思会取而代之。细心的他还在遗体边放了玩具和鲜花。女孩的母亲为此感动不已。

  张宏伟的座右铭是“优质服务是我们的立足之本”。他说,每次都根据丧家的要求补妆,直到他们满意为止。“连这点都做不到,怎么服务人民?”2010年,他被评为全国劳模。

  听说记者采访了冯长春,张宏伟带着敬意说:“他也是我师傅。”从未在一个行当里待过,怎么是师傅?他便讲起了老冯爬烟囱的故事。

  干殡葬这行,外人看起来很难理解,可身在其中,似乎很容易越陷越深。让老殡葬人讲往事,他们都说:“感动的事太多了,太多了。”张宏伟也不例外。有人问,你就在这里做一辈子?他说:“对,就一辈子,没什么不好。”做殡葬人,很让人尊敬,都有这样的坚持和骄傲。

  “师傅当然要超越” 

  王 刚 1977年出生,1997年进入龙华殡仪馆工作至今,一直在化妆组工作。

  龙华殡仪馆吃苦耐劳的精神薪尽火传,进入21世纪,在王刚这一代身上,更是转化成学习型、钻研型人才,科技含量逐步提升。他的自信,也在言语中流露无遗。

  采访王刚时,他正在台湾。这不是公派任务,而是他自掏腰包安排的一次工作考察。8天的行程,他走遍了台中、台南、台北、新竹等多地殡仪馆,收获颇丰。

  王刚接触遗体修复时,便敏感地觉得,在传统的操作过程中,似乎有点缺失的部分,修复过的遗体呈现出的效果并不是他所期望的,只是他一时还不明白缺少的到底是什么。“如果要修复,至少要达到八、九分像,但用原先的手法,完全达不到那样的效果。”喜欢钻研的小伙子开始琢磨,怎样让遗体的五官再立体些,把人的面部特征明显地体现出来,恢复到和他生前相像的程度?

  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研究人体结构。自己翻书,到外面找老师,到医科大学旁听解剖系的课程,他把业务时间全都利用了起来。“从来没有我这行的人去当插班生。”王刚说。接下来,他又去拜社会上公开招生的老师学塑形。纯粹从殡葬的角度学习遗体修复,和从艺术的角度去学,相去甚远,有不一样的收获。他的努力和进取为他争取到去加拿大培训4个月的机会,这让他对法医学、病理学、组织解剖学有了全面的了解。

  王刚在遗体修补上有他的绝招。以前丧家对遗体修复的概念不是很清晰,认为就是把遗体上破裂的皮肤缝合,让整块皮肤完整即可。但现在很多丧家会对逝者神态的自然度、发型、面部轮廓都有很高的要求。王刚接手的最棘手的一例,是为一名坠楼身亡的中年妇女修复面部。她因为长期受到疾病困扰,不忍给家人带来更重的经济负担,在医院跳楼自尽。家人十分悲痛,殡仪馆辨认遗体时,发现面部破损严重。家属不希望逝者跳楼的消息扩散出去,提出一定要掩住面部伤痕,让她以常人的面貌出现在吊唁者面前。如果无法做到这一点,便不想举行任何追悼仪式。

  “我说,我可以做到,给我3天时间。”接下任务后,王刚仔细察看遗体的面部,判断逝者在坠落时可能碰到异物,右侧太阳穴到左侧鼻梁内横向断裂,上下颌骨也有不同程度碎裂,面部变形严重。他判定,这项工作的特殊性主要是软组织上的恢复,关键在于遗体的保湿和体现肌理的柔软度,否则遗体会变色。3天里,王刚做完本职工作后,便开始全力修补这具遗体,用自己调配的试剂,解决了技术难题,并确定不会有任何一个瞻仰遗体的人能看出修补的痕迹。丧家再次来看时,非常接受逝者展现的面貌。

  “其他人能做到这一点吗?”

  “不能。”王刚自信地回答。

  2010年,龙华殡仪馆创新性地为王刚成立了专门的工作室,这是全国首家专业从事遗体躯干四肢骨骼拼合、面部五官重塑及损伤表皮修复的工作室。他的技术成了龙华的一块牌子,差不多全国各地的殡仪馆都来找他做技术交流,他也多次受邀担任培训师。2010年时,年纪轻轻的他还参与编写了国家民政部殡葬技能人才培训所使用的专业教材。

  2012年3月,王刚获得全国民政系统劳动模范称号。但这些成绩和荣誉还没有让王刚止步。

  “你觉得,你修复的遗体达到了你最初想要的效果吗?”

  “没有吧。”

  “你觉得超越前辈了吗?”

  “这是肯定的,师傅当然要超越,我希望我带的徒弟以后也超越我。”王刚坚定不移地说。

  链接 >>

  龙华殡仪馆始建于1952年,前身为龙华公墓,1954年经市政府批准,将龙华公墓一分为二,正式成立龙华火葬场,她的兴建成为上海市全面推行火葬的一个历史性标志。1997年,龙华殡仪馆火化功能转移至益善殡仪馆,逐步形成了以常规殡仪项目为主,以涉外业务和重大丧事为特色的综合性殡葬机构,向社会提供特殊整形、女子化妆、礼厅设计、礼仪出殡、夜间守灵、生前展示、个性化追思、千元办丧事、24小时上门服务等富有特色且便捷利民的全方位殡殓服务。

  为适应上海城市总体发展和服务对象的治丧需要,2005年1月21日,龙华殡仪馆启动总体改造工程。2008年4月,龙华殡仪馆新馆正式投入运行,改建后的龙华殡仪馆成为一处充满现代气息的殡葬场所,适应多层次殡殓服务需求。设施设备充分体现环保与科技要素,条形码识别控制和门禁系统,为遗体流向的准确无误起到了跟踪、识别及保障作用,恒温、恒湿、有除味消毒功能、洁净度达到30万级的化妆整容特殊操作室,确保了大气环境不受污染,体现了上海殡葬业先进水平。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国际新闻·广告
   第A08版:上海人家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体育新闻
   第A14版:特稿
   第A15版:职场方圆
   第A16版:人才/招生培训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都市专栏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读书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音响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谈话
龙华殡仪馆往事
新民晚报特稿A14龙华殡仪馆往事 2013-01-06 2 2013年01月06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