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丢了,最大损失当然是通讯录。抛弃掉那些千年不叫的僵尸号码,寻找途径除了微博私信,就是按名片输入。
多年来大浪淘沙后也存下几盒名片。俗人常会交换名片,俗即人之谷,来来往往,闹猛风光,谁也不能免俗。若说免俗,免的只是与你这个阶层的俗。当我第一次坐下来好好琢磨这些名片时,发现了不少名堂。
名片格局与持有人的社会地位、江湖地位有着微妙关系。当下营销行业里叫销售工程师是主流,杂志老板叫出品人,新媒体行业从没主任,只有总监或C开头的头衔,集团公司中层一律副总裁。成功人士或人气名人没有手机号码,虽然我从未打过其中任何一个的电话,可也能想象若打过去,接听的一定是助理。他们的联系方式是延时的,隐含自认的优越感:在社交地位上,他高于你,他持有与你接触的主动权。如果他在名片上手写下一串手机号码,即表示他彼时彼刻对你还算满意或有第二次联系的可能,这举动很给你面子。有没有手写那串号码,表明了他已完成了对你价值和感受的甄别。就像我不会主动与名人合影套磁,我也不习惯与他们主动交换名片。
深烦某类名片,帽子多到需要纸片对折的设计,头衔虚虚实实,通胀得可疑:国家一级××,××大学EMBA、客座教授,国际××协会秘书长,华人××委员会副主席,中华××研究会理事,芝加哥大学××会顾问,中央电视台《××》栏目策划团成员,××传媒集团亚太区首席××……姓名旁边仍不忘缀上博士或硕士。这些人的实际含金量很容易辨认。通常在社交场合中,对你说话多过你说话的人,他其实是在漏气或泄密:他更需要你的资源。当然心里清楚即可,一定不要表现在脸上。
多年前我收到一张名片,只有姓名和EMAIL地址,工艺却十分精良。此人神情倨傲,品相不俗,司机开着奔驰当时最豪华的款型。那时我见过的事情少,唯觉神秘。后来遇到这类人一多,明白他们往往是有一定规模的草根公司的创始人,当然也可能是海归骗子。还有一张极搞笑的名片,主人是印刷厂厂长,他取了个好听的名字:XX书局,自封为局长。
现下不少商业机构改头换面叫研究院,凭空多出大量研究员,部门主管名曰处长,处长下还有课长。熟人曾撺掇我去某研究院上两个月课,交三千块钱,就百分百成为高级策划师,可以印在名片上。后来我找了个听上去很美的理由——“档期问题”——而作罢。我去参加一个聚会,被介绍为“著名畅销书女作家”。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