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是习惯
读过王安忆新作《众声喧哗》的人,觉得有点熟悉了吧?对,这就是这部中篇小说的来源。昨天,与本报记者聊起创作的动因,王安忆便说起了那个场景。“当时觉得很有意思,但是没想写。”后来,又经过那家店,看到它分出一部分开出了服装店,渐渐地,就成了写《众声喧哗》的一个契因。王安忆说,有时候,这些人在身边出现,会让她觉得他们身上有很多故事的空间,“这些人都好像是撞到枪口上来的,我忍不住要为他们编前传”。有评论说,王安忆的作品好像是上海这座城市的编年史,王安忆摇头,“我不敢这么说,但里面有我一贯看这个城市生发出的心得”。
语言是盛宴
《众声喧哗》写的是市井小民:妻子去世后为排遣寂寞开了一爿小小纽扣店的欧伯伯,高大英俊却有些口吃的、在妈妈姐姐们的宠溺中长大的年轻保安囡囡,以及离家出走、泼辣能干的东北女人六叶,在上海滩喧哗和光怪陆离的背景里,上演了一段市井故事。故事里,欧伯伯生病之后语言不流利,保安则天生口吃,两个人语言上都有障碍。第三个人六叶语言很流利,说话很快,但却没一句是真的,“这三个人碰在一起,就是一场语言的盛宴,所以叫做《众声喧哗》。”
细节是诗意
“那搭扣就是以前男士衬衫上用作风纪扣的,现在不太用了,但裙子上还会用到……”说到买扣子这件事,王安忆先岔出去做了点解释,这种细节上的追求完美大概是一个作家的职业习惯。小说里写到欧伯伯、囡囡和六叶去七浦路,从来就不曾去过那个热闹地方的王安忆真的就在一个大热天,逛了一回七浦路,“像打了一回仗。那里热火朝天,完全是一个很蒸腾的世界”。王安忆说,小说里写的这几位,好像生活得很边缘,但其实自有一番诗意,“倒是一些大老板,每天西装笔挺,却生活得像机器一样,不像这些人那么闲适,生活里有很多感悟,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有很多是邂逅的。”
短篇是练笔
《众声喧哗》另收入了短篇小说六篇。王安忆说,这些短篇她打算写成一个系列,第一篇是《爱套娃一样爱你》。这篇小说的由来也很有意思,当时有一家英国著名钻戒公司,在亚洲找了7位女作家,各写一个关于爱情、珍宝、物的故事,5000字。王安忆本不欲写,但对方委托的出版社天天来央求,不胜其扰,最后就答应了。于是写下这篇《爱套娃一样爱你》,合同签了,对方也很满意,却遇到金融危机,这个项目撤销了,稿费也没拿到。但当她写完《天香》后,想写点短篇时,想到这篇小说,觉得是个不错的形式,“这个系列,我会写十几二十篇,这是很好的练笔,既练构思又练语言。”
写作是必须
《众声喧哗》目前已经加印,总印数超过2万册,在纯文学作品中,已经是个不错的成绩。王安忆笑说,从这一点来看,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于中国文学真的是有好处的,至少让读者对中国文学有了信心,“本来老是自己轻蔑自己”。对于莫言获奖,王安忆说自己一点压力都没有,“因为这个奖本来就不可能是我的,倒是觉得莫言的压力很大,被人骂,被人捧,他是不得安宁了,幸亏他身体不错。”她自己,最喜欢的生活方式,仍然是上午写作,下午清闲度日,读书、闲逛、“不干什么”,因为写作需要有大量清闲的时间。上午半天的写作,也是必须的,“就像吃饭一样,不写就会不舒服”。
本报记者 夏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