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有一味清真小吃,名“头脑”,为太原名吃之首。
“头脑”问世年代久远,原名“八珍汤”,据传乃明末名士傅山所创。其做工精细,配料讲究。以羊肉、山药、莲藕为原料,将羊肉切小块,入锅用大火煮沸,加上花椒、黄芪、良姜等作料后,改用小火煮熟后捞出;另将酒糟汁入锅煮沸,加料酒、煨面,煮成面糊汤,再把羊肉块、熟山药、莲藕放入碗里。加羊尾油丁,浇上面糊汤便成。
吃“头脑”是有诸多讲究的:
在佐食上,一壶黄酒,二两烧卖,三个帽盒,配上一碗热气腾腾、香味浓烈的头脑,品尝时以腌韭菜做引子,举杯慢酌细品,方入佳境。别小看那一碟普通的盐渍韭菜,只有与它相配,“头脑”那鲜香、酣畅的特别滋味才出得来,不然会有些许腥膻、甜腻的味道。黄酒须热饮,吃几口“头脑”间或喝上一小杯热黄酒,那意境、那感觉,真似神仙般的滋润、逍遥,保证你神清气爽,周体通泰,怎一个“爽”字了得!帽盒为一种烤制的面饼,短圆柱形,中间空,是用不发酵的面粉加入椒盐捏成两片空壳合在一起,炉烤而成。其味咸香,掰成小块,泡入汤内,喷香耐嚼,别具风味。
在老太原的记忆中,吃“头脑”是有季节的,每年从农历白露到第二年的立春,是食用“头脑”的最佳时节。吃“头脑”还须赶早,且越早越好。旧时,太原人天不亮就起来吃“头脑”,所以又叫“赶头脑”,需要挂灯笼照明,所以经营“头脑”的饭店门前都挂一盏纸灯笼作标志,带着药味和肉香的热气穿过窗棂飘向街道,引得食客纷至沓来,生意就红红火火地开始了。这个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凡食用过“头脑”的人,大多会留下深刻印象。初次品尝“头脑”,从样式来看,一大碗白糊糊状的东西,确实和头脑有几分相像,所以取这个名也不完全是牵强附会。用勺子捞一捞,发现了羊肉块、山药块、藕片。第一口估计会令很多人失望,因为味极淡,几乎没有任何滋味。继续喝下去,会品出一丝黄酒的清香、淡淡的中药味、嫩嫩的羊肉,还有一点酸,真是五味杂陈。食材借着酒气,行经全身,身体会感觉到热气升腾。很多人第一次吃“头脑”会不习惯这种体验,有点类似喝北京的豆汁儿,但一旦喜欢上了,便会上瘾,成为心中难以忘却的美味。
随着寒冬的来临,“头脑”又将为太原人民添加几丝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