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对笋极有“研究”,长在哪里的笋嫩,长在哪里的笋鲜,了如指掌。她特别喜欢老家南山上的笋,每次上山挖来,定会通知我赶快回老家来,说挖到好笋了,过了夜,笋的味道就差了。
我味感迟钝,经常辨别不出一棵笋的好坏。母亲就会嗟叹:“亏你还是个农家子弟,连笋的好坏也不知道!”有一次,她把两棵笋放在我面前,一棵采自南山,一棵采自菜园,让我观察它们的区别。我看了半天,没发现有什么大的区别。
母亲取过采自南山的笋说:你看它笋壳的颜色,焦黄色,纹路细密清爽;看它的形状,像纺锤;再看它的肉质,白嫩而结实。母亲又取过采自菜园的笋让我看,我发现它的笋壳是粗糙的,纹理也是粗线条的;形状呈一字形;肉质是粗粗的,而且泛黄。
我第一次发现貌似同样的笋有这样明显的区别。
母亲说,笋的好坏与土质关系很大。南山东西走向,山坡朝北,日照合适,土壤终年潮湿,加上那里是黄泥土,黏性强,笋就得在潮湿而韧劲十足的土壤里“挣扎”,要比其他地方生长得更艰难,结果就导致笋壳、笋肉细密,肉质鲜嫩,它的形状也是上小下粗,像个大纺锤。而菜园里的笋,土质松软,笋可以轻轻松松地生长,所以它的肉质就会松松垮垮,笋形状也几乎是一根直筒。
这真是行行有门道,万物皆有因。
每年开春,春雷响过后,母亲总会采一些雷笋让我尝鲜。雷笋是一种小笋,对于雷笋的生长,母亲也了如指掌。去年春雷过后的第三天,正是双休日,母亲就让我回老家,因为美味的雷笋全面“出产”了。我当时不信雷笋会这么早长出来,陪母亲上山,果然发现在小竹林里,一根根、一簇簇,到处都是。
母亲说:雷笋雷笋,顾名思义,就是打雷后长出来的笋。那雷笋啊,就像个兵,一听到雷声,就争先恐后地从土里钻出来了。最好二三天内采下它们,如果与空气、阳光接触时间长了,口感就差了,最后还会滋生苦味,没法食用了。
许多厨师对笋的烹饪,大都“束手无策”,他们变不出什么新菜品。其实烹饪之精义,无非是顺应食材之原味,追求一个“鲜”字。一份好食材,真的不需要复杂的烹饪手法,简简单单最好。曾在星级酒店或所谓的农家菜馆吃过笋,但直到如今,我吃到最美味的笋,就是母亲刚刚从山下挖下来的黄泥笋,放入自家养的腌制土猪肉,用柴火慢慢煨炖出来的腌肉浓汤笋,吃一次想念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