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民启口 地道美声
祖祖辈辈生活在山村里的40多位苗寨农民,站在舞台上一启口就是地道的美声发音。亨德尔的《弥赛亚》选段《哈利路亚》《圣婴诞降》中复杂的声部交织轮替,被他们唱得井然有序;在舒曼的《茨冈》里,甚至还出现了女声部整齐的集体花腔。无论是外国经典,还是中国歌曲,只听得层层叠叠的歌声跌宕有致,每个声部的音色统一光滑,齐刷刷的起音收声更是毫无毛糙的痕迹。如果闭上眼睛聆听,可以毫不夸张地认定这是一支训练有素的职业合唱团在演唱;但是张开眼睛看到合唱团员们黑黝黝的脸庞上堆满的是憨厚纯朴的笑容,又确信这是一支农民合唱团。主持人介绍:他们都生活在地处昆明市西北的富民县一座海拔2300多米的山上,没有一个人接受过专业声乐训练,100多年来代代相传的歌声,已经流淌在他们的血液里。
祖辈相传 带来欢乐
4天前,小水井合唱团的团员们还正在田里忙着种洋芋,三三两两登上接他们去昆明的客车时,有的人衣服上还沾满了来不及清洗的泥巴。来到上海用不着过多的排练,他们就能登台演出。因为,只要一张口,他们就会自动形成混声合唱的四声部阵容。据说,在这个只有140多户人家的苗族村落里,每位村民从小时候能唱歌开始,父母就会根据自己的声部教孩子学唱。所以,声部的定位是每个家庭的传统,无论唱男高、男中,还是女高、女中,都是从小练就的童子功。20世纪初的这个偏僻苗寨,崎岖的山路挡住了与外界的交流,传教士们建立的教堂,让村民学会了用美声唱法哼唱福音歌曲,在代代相传中,他们保留着最初的演唱形态。1986年起,村里还自发组成了合唱团。
退让艺术 唱响和谐
小水井合唱团的表演虽然不属非物质文化遗产意义上的原生态艺术,却保留了100多年前的西方合唱艺术形态。而且,用苗文填写的歌词和融入了苗族民间音乐元素的歌声,让这支小水井合唱团具备了不可复制的独特性。
问他们为何能把歌声唱得如此和谐美妙?团员们的回答只有两个字:“退让。”平时一起唱歌,我的音偏高了,退让一点,就与大家的歌声默契了;他用力大了,退让一步,就与大家的歌声统一了。正是颇有哲理意义的“退让”,让他们的村落至今仍能夜不闭户,村民互不争吵,和和美美。
资深记者 杨建国